返回

第118章 带刺的玫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始自称汉人,而且把宋人称为“蛮夷”,因为宋人现在所住的地方,就是以前被中原人称为蛮夷的地方嘛。

    所以现在两国民间的形势是,宋人蔑称金人为北虏,金人蔑称宋人为南蛮。

    不过,金人最初以汉人自居,只是一种战胜者的炫耀心态。

    那时他们还没有想到法统的重要性。

    直到宋金两国绍兴和议,发生了“待漏院议盟事件”,金国才意识到这一点,从此加强了宣传。

    当时,金国数次南侵均告失败,南宋北伐也没有成功。

    金国想着先消化北方,再图南进。

    宋国想着先稳定南方,再徐图北伐。

    于是就有了“绍兴和议”。

    整个谈判过程中,宋国当然是一直处于被动的一方。

    当初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时,双方缔结的还是兄弟之国。

    虽然大宋每年都要向辽国朝贡财帛,辽国也是要用骏马做为回礼的。

    结果双方和睦了一百多年后,女真人反辽了。

    宋国的战略眼光实在不行,居然选择与金国结盟,出兵出粮配合金人去攻打辽国。

    辽人痛恨宋人的背刺,宁肯降金也不降宋,他们反击宋国兵马时尤其竭尽全力,

    结果让大宋白白折损了许多的兵马,却没能从辽的灭国之战中捞到多少好处。

    如今宋国与金国和议,却是连兄弟之国都做不成了,变成了君臣之国。

    奇耻大辱啊!

    赵构虽然非常畏惧金国,可是面对这种耻辱,终究还是有些意难平的。

    秦桧体察上意,便想着玩点花样,让官家多少挽回一点颜面,同时也稳固他的相位。

    于是,当金国派使节到临安谈判时,秦桧就在“待漏院”与金国使者签订盟约。

    他是代表大宋天子,以臣国之礼,迎接金国国书的。

    可是,他们双方签订盟约的地方,却是在大宋的“待漏院”。

    “待漏院”是什么地方?

    那是大宋臣子们上朝前,在此歇脚等候的地方。

    金人在这儿签约,岂不意味着他们是大宋的臣子?

    也不晓得秦桧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把他们请进“待漏院”的时候,居然没让他们看清那块匾额。

    结果,双方签订了盟约,代表金国来签约的金国尚书右侍郎张通古出门后,一扭头看见头顶竟然挂着“待漏院”的匾额,脸都黑了。

    这番举动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过是阿q一般自欺欺人。

    可是外交本无小事,更何况是在那个特别重视礼教名分的年代。

    张通古作为金国使者,代表的是金国,这是严重羞辱了金国的行为。

    张通古一怒之下,拨马便走,他要硬闯和宁门,进宫去向大宋皇帝讨个公道。

    当时,正是担任皇城司武功大夫的木恩冲上去,扳住他的马头,把他连人带马摔了个跟头。

    宋人已经有了防备,张通古就没有机会闯宫了,只能恨恨离去。

    从那以后,金国使节再到大宋,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他们但凡进入大宋的任何官署衙门,都会先在门口停下来,抬头仔细辨认一下衙署的名称。

    这件事多多少少算是让金人丢了一次脸。

    那些女真人也因此惊奇地发现,原来中原人这么在意这种虚无缥缈的名份!

    从此,他们就特别重视宣传他们才是正统,他们才是汉人,而宋人,已经沦为蛮夷了。

    韩副使作为金国使节,自然不会忽略这些关乎立场的说辞。

    完颜屈行被他唬得脸色发白,一时不知该如何分辩。

    韩副使仰天打一个哈哈,冷笑道:“原来完颜征与乌古论氏联姻,竟是为了要挟君上!好好好!好的很呐!”

    韩副使拂袖就走,一个锃亮的光头在楼梯上一闪一闪的,很快就消失了踪影。

    “韩副使,你不要误会!韩副使……”

    完颜屈行终于清醒过来,一时间又惊又怕,也顾不上携美北返了,马上拔腿追了上去。

    祸事了!

    也不知,捅破的这天,他还能不能补得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