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侯叹气:“本侯方才言重了,众位爱卿不要放在心上。”众臣齐呼:“臣等不敢!”赵侯再度叹气,道:“只是出使一事必要行之,中军司马何在!”
众将头刷的一移,全放在帐外一点的中军司马的头上。那中军司马哆嗦了两下,一下子扑倒在地,悲声道:“臣在”这话只出了两个字,但是声音嘎儿颤,真是让人听了把心都揪起来了。众将也无一不向他投去同情的目光。赵侯一点情面也不给,冰冷的说道:“本侯赐你持节、书出使北秦,对北秦晓以大义,让他们知道上国天兵不可抗之,让北秦伯做好决断,你若回,当拜回上卿之位,若是死,亦有阖家之富,本侯断不会亏待于你!”
中军司马苦着脸道:“臣遵命”随之不久,就有赵侯身边的亲卫拿出了赵国的使者节杖,节杖又称符节,它们多用竹或木制成。最开始的时候,都是用竹子,因为古人认为出使它国,要有一种骨气,而竹子有节,古人认为这能更好的表达出使者有礼有节的一面,就以此为持杖。所以又叫节杖,它是用来标明使者身份的器物。节杖皆以竹为杆,上缀牦牛尾毛。赵侯本人也飞快的书就了一份帛书,写了劝降之话。好在的是赵国还没有给儒学腐化,赵侯写的东西也不是驳四骊六的那种文赋,只是简单说明了彼此军力对比,劝北秦伯要小心,不要拿国家大事做意气之争,早点向大赵投降,大家还可以当朋友,以后你北秦伯的女儿长大了,我大赵的太子可以娶之,到时大家都好,也算给你们面子,只要向我们大赵投降就行了。从这个角度上讲,赵侯没有说要水和土,他要的并不多,如果北秦伯还不答应,那就是典型的死不悔改,相信这样一来,也许可以动摇一下北秦军的上下军心。
赵侯不知道北秦军的军方构成,但是他想,如果是自己带兵,面对这么大的兵力对比,有一个可以让双方都能下去的台阶,又何乐而不为呢?封好帛军司马带着这一切出去了。他当然不是现在就去,而是到了自己的军帐里,要里面的士兵出去,然后令人打水。
中军司马用涅布把身体小心擦了一遍,然后更新了一套新的赵国使者的礼服,这是一套黑色的礼服,显示出庄严与郑重。扎上了腰带,下连着一串叮当响的玉簧。当他收拾一新的时候,这才出了自己的帐,在帐前,国君已经把使者的驷车给配好了。但中军司马还没有上马,因为一些朋友来了。由于中军司马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做人八面玲珑,很得人缘,他的这一去,让人心生感慨,所以连中将军赵产都来了。其它如裨将军却加、武夷、淡与、成狼、仇倚、东门盛、参将赵须、赵有、赵嵬、郑同、里克、息延、叔羊、荀假一个不拉。
看着这些将军,中军司马心里感动的是刚刚的,眼泪就差落下了,他把节和帛书的木匣交到身边的随从手上,颤抖着提起双手,手掌交叠,向着众人行弯腰的躬礼。赵产上前一步,扶住了他,想要说话,最后长叹一声,偏过头去。众将也是低头难过。可惜高渐离现在还没有出世,不然,也许会再来个风啸啸兮什么寒,中军司马一去兮不复还。
且不说中军司马这边的痛苦与悲伤,北秦伯打了一个漂亮的开门红,立时带着大军如风似浪一样的回军。北秦军欢笑着,奔腾着,他们分成两股,转眼之间,就消灭回了无定城。
北秦伯入了城,也不下马,纵马上城头,城头有一定的坡度,但是好在的是北秦伯的马是一匹百里挑一的阿哈尔捷金马,这马好哇,灵性,只听到马蹄子在石头的城地上敲砸出了一个个悦耳的脆响。方自上了城头,北秦伯目光一动,他看见了王良女相一身的戎甲。北秦伯送给王良这套军甲。但是到目前为止,这才是第一次见她着装。北秦伯催马上去,然后才下了马,那马老老实实的在北秦伯的身后。北秦伯站在王良的身边,王良虽然注意到了北秦伯的回来,但她的眼睛却是看向那漫无边际的赵军大营。北秦伯问:“你看的是什么?”
王良傲然一笑:“烽・火・连・天……”北秦伯顿时明白,虽然赵军扎下了大营,但是王良已经看出赵军大营的弱点,赵军以皮木之物为主,搭建大营,这样的大营,只消一把火,就可以烧起来,所以王良说“烽火连天”四个字!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之处就在于悄悄的掩赴上去,再以火攻突击。这当然不会太容易,赵军不是傻B,他们一定会派出大量的巡兵侍卫,他们还有很多的布置,北秦军光是在外头放火箭,是不会有作用的,想要把整个大营烧起来,就要马踏连营,以骑兵突入大营,然后四方纵火。这样才会有机会成功。
不过,王良这样说,她就有这样
第五百八十九章:风云相聚-->>(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