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的故事一说,太子因齐也是好笑,道:“北信君当真是一个风流种子!他是想在我们临淄游玩?那可不能亏待了他!”
话说到了夜里,齐国的夜市是很有名的,要这上时代,基本上所有的城到了晚上都会黑,唯有齐国临淄,那是要到入夜子时后才会平静下来,临淄人喜欢在夜里的时候出来,特别是天气热的时候,而在这个时候,学馆也是一向亮堂着的,黑夜有助于人的思考和谈兴,很多时候,这时稷下都是亮堂着,人们关于学术吵闹不休,灯火通明。
经过了小憩,北信君兴致很高,没等田婴回来,他自己便叫了一个驿馆的属吏带路,带着他和四个叽叽喳喳的女孩上街看市去了。当然,他还带了几个下属,女人上街,这是一件可想而知的事情。没过多久,众女就给自己扯了几块华丽的绸子。北信君大感汗颜,这几匹绸子一下子就要去了他五金之多,真是太贵了!难怪这绸子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也难怪时人不大爱洗衣服,这是一种相通的文化,应为衣服贵,所以不常洗,因为不洗,所以出产少,因为出产少所以贵,总而言之,这太可怕了,北信君后悔这一次的出门。好在的是赵茗知机的没有要绸,她是给自己拿了一匹布,北信君犹豫了一下还是给她多了一块绸。反正都是要钱,也不在意这一点点。
正当北信君兴致勃勃的时候,忽然一声大响,是开道的唱官,那人大喝:“百姓避让,孟子大师回所!孟子大师回所,百姓避让!”在一连的大车下,一个齐国的官员大叫着,那一众的百姓挤挤的让出一条路来,让这驷车通过。就见那青年孟子一身青布儒衣,双目低垂,也不知道他是睡了还是只是闭目养神!后面是十几辆轺车,里面的学子大叫:“大师论战胜利,杨朱败北……大师论战胜利,杨朱败北……”
只过了好一会儿,这才过去。北信君极度不爽,就听耳边一个人叹道:“治学者如此浮华,论战只作谪骂!此谓儒者乎?”北信君回头,只见一个褐衣中年摇头轻叹。他的声音其实不大,在这夜里,也就是北信君一字不落的听个清楚。他微微一笑上前对那人道:“儒者便就是如此,足下还当儒家真是个玩意么?”
那人没想到北信君竟然听到了他的话,先是一惊,然后却是坦然的笑道:“不然,孔丘立儒,也非一无是处,此前学只在官,其后有私学,孔丘功不可没,只是这些后学失了根本,只知钻营浮华,一心仕途,却是失了治学的根本!”北信君万万没有想到这人出口不凡,一语道破了儒家的真义!的确,就儒学的本质,也就是孔子为天下人承认的一点,就是他开创了私学,让一些有志的寒门可以不用从事并不适合他们的农工,而是读书学识,这个作用很大,因为有的人生来聪明,就是适合学习的,它是一个启蒙作用,让大多数的人知道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学问,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字。
在此,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墨子,墨子在入学之前是一个普通人,后来无意间看别人写写画画的,记住了文字,只凭记忆力就硬是把字给记住了,这份聪明那还了得?那可是战国时代的文字,一个个都是繁体字,是篆字,在现代来说比鬼画符好不到哪儿去,在这种情况下,墨子竟然还可以不教而学。于是,当他有了机会真正的学习后,那就一而不可收拾。
甚至可以说,在此前,墨子的启蒙运动也是儒学,的确,儒学一无是处,但儒学的立身根本早最初的一个,那叫是教育。北信君一下子醒悟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儒学而怪罪儒这本身是一种错误,这个道理就好像你不可能因为有教师强J就觉得天下所有的老师都是坏人一样。而儒学,真正说起来,只有那些一心教学,一意教学,他们只传授文字知识,而不是谋求升官财,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儒。
这也是孔老二做的,可惜的是,他做的不是他想做的,他想做的他做不到!
孔丘想要参与政治,他想要治理国家,他有自己的治理国家的理念。那种所谓的理念当然是一无是处,他本人的治国之学也是垃圾到家,不会有任何作用。但是他自己作的却是另一回事,他的确是当时那个时代门徒学生最多的一个,他的教学才是他真正的本事!
北信君这才注意这个人,这个中年人一脸的淡然,他长得平平,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和气,在他的身上,只是一件普通布衣,可做工却可以的,而且他扎了一条玉石的带子,这证明了他喜好朴素而趣味高雅。在这里一定要说,
第三百四十四章:夜市遇贤(儒家的真义)-->>(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