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樉在大学堂内,宋濂那些大儒们,跟他们这些皇子们,讲解过‘海禁’政策。
    海禁是朱元璋实施的最严厉的政策之一。
    在朱元璋看来,海外贸易对于大明经济并没有多大益处。
    作为从农民走出来的皇帝,朱元璋对农耕的重视远远大于商业,何况是海外贸易。
    这种心态推动了他采取‘海禁’。
    同时,为防止倭寇侵扰和张士诚、方国珍余部的滋扰,保护沿海的安全,朱元璋于洪武四年颁布‘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又于洪武八年颁布‘禁濒海民和通海外诸国’。
    不仅如此,洪武三年和七年,两次裁撤负责海上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大学堂的大儒们一向认为发展农业,才是王朝的正统。
    他们给朱樉等皇子讲解时,也遵循着皇上的思路分析海禁。
    就是防止倭寇滋扰,保护沿海安全。
    在朱樉的理解中,‘海禁’不过是大明朝的一个战略举措而已。
    与‘重农抑商’没有丝毫联系。
    “伱错了,‘海禁’不仅与‘重农抑商’有关系,而且关系密切。”
    林澈将碗中酒喝干,开口说道:
    “海禁政策,说白了就是变相的重农抑商,并且更加严苛。”
    “这种‘一刀切’的海禁政策,让绝大多数依靠海外贸易的海民失去了生路。”
    “并导致这些海民纷纷加入倭寇、海盗的行列,与政府对抗,有的逃亡海外,有的干脆搞起了走私。”
    “实行海禁,其实就是实行‘闭关锁国’,最终会使大明朝被边缘化,走向没落。”
    一墙之隔的密室。
    压抑的气氛让人毛骨悚然。
    朱元璋阴沉着脸,额角青筋狂跳,手握着拳头,随时要砸在墙上。
    朱标手里握着毛笔,坐在那里大气都不敢喘一声,额头豆大的汗珠,噼里啪啦往下掉。
    前天,讲解土地兼并时,林澈一句‘大明危矣’!
    现在,洪武朝‘海禁’政策,又是大明朝走向没落。
    这小子怎么就没有一句安慰人的话呢。
    想父皇在刀山血海中创立起来的大明王朝,风华正茂,怎么在这小子嘴里像是一座四处破损的房子,随时就要坍塌。
    这话别说父皇听着怒火中烧,就连自己也觉得这小子是在危言耸听。
    
第二十八章闭关锁国,最终使得大明走向没落-->>(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