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八章 利用先知投机取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离开辽东的时候,比起大获全胜的秦王,还有才能虽不足,但努力做事追赶的晋王,朱棣要更加的耐得住性子。

    秦王已经回到了陕西,晋王也回到了山西,而留在北平的朱高炽,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告知还要留在辽东。

    至于归期,因为乱未平,所以归期未定。

    朱高炽有些看不懂朱棣的心思。

    像秦王的心思就很好猜,他肯定是不服气的,天下人皆知,也有很多人认为秦王有这个实力。

    实力不光是包含了军权,还有名望和名器等等。

    秦王的身份,让他是靠近名器的第一人,哪怕已经定了皇太孙,可皇太孙年少,皇帝年老啊。

    主少国疑,千年来都是如此。

    反倒是朱棣,别看朱棣对兵权掌控了不少,可还真没多少人认为朱棣比秦王更具备威胁。

    朱棣对国家的威胁,还不如晋王呢。

    朱高炽数次被朱棣“敲打”,他原以为朱棣是没有那个心思的,是后来的局势逼出来的。

    可现在朱棣的一些举动,令朱高炽迟疑起来,自己好像猜错了。

    “有种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意味啊。”朱高炽放下手中的书信,突然这么想到。

    对人性也有了更深的认知。

    朱棣知道大势不可为,所以在某些方面的心思,不如秦王和晋王那么明显。

    但是作为才能卓越的雄主,朱棣在有些方面做的是真不错。

    例如军权和人心上。

    “看来任何事物的结果,都是有脉络可循的,不是突兀的发生,朱棣的成功是偶然,也是某种必然关系。”

    无论朱棣的心思真实意味如何,他现在的行为,对朱高炽的计划是有利的。

    人的心思最难猜,朱高炽无法得知朱棣的心思,也无法得知葛诚的心思,更无法得知朱元璋的心思。

    如果葛诚是锦衣卫的探子,那么自己在北平的工业发展,可以说从最初就展现在朱元璋的眼皮子下。

    要说朱元璋是反对的,那么朱元璋并没有打压,可要说他是支持的,他也没有给出优待。

    那自己的心思,会不会被朱元璋猜到呢,这位老人家的谋算,对人心的了然,朱高炽可不敢小觑。

    猜来猜去,没有半丝的头绪,朱高炽放弃了。

    自己的优势在对工业,对时代发展的脉络上,舍近求远才是愚笨的行为。

    朱高炽放弃了和这些人物较量心思,转头全力发展工业。

    “这种投入叫做资本的运作,而资本的运作,需要底层的支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迟早会引来崩塌,造成经济危机,一种毁灭的行为。”

    朱高炽召开了内部会议,关于铁道建设商会事宜的准备工作。

    十几位掌柜,有财务部部长,粮票银行的行长,他们认真听取小王爷的讲解。

    “矿区产铁,铁厂产铁轨,铁道铺设铁轨,而铁道初期的收益,无法维持这种运作。”

    “而且铁道的建设,又需要大量的投入,在北平境内,可以通过调控手段,利用中华重工体系来吸收,可在陕西和

第二百四十八章 利用先知投机取巧-->>(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