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吩咐?”
    “如果第一军要前往运城,需要多久?”
    “车运潼关。然后渡河。先头部队最多两天就能够到达风陵渡南岸。”
    “风陵渡?”
    张庸表示这个地名很熟悉。
    好像是在哪部武侠里面出现过。是神雕侠侣?
    “但是渡河时间不定。”
    “为什么?”
    “眼下,风陵渡口已经被日寇控制。需要强攻上岸。没那么容易。”
    “是吗?”
    张庸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强攻吗?
    挺好的。
    他张庸最擅长就是强攻啊!
    亲自带队。
    各种武器一起上。
    就算是铜豌豆,都给砸了。
    之前是有思维误区,以为要走崎岖山路去中条山。
    其实完全不需要。
    坐车到潼关,下车,然后坐船,上岸。
    然后就是顺着大路去往运城。全程都可以很舒服。前提是日寇配合。
    如果日寇不配合怎么办?
    当然是全部打死了。只有死去的日寇才是好的日寇。
    既然如此……
    后续可以安排第一军介入。
    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强攻风陵渡的部队。
    陈升的骑兵营显然不合适。
    需要步兵。
    问题是,自己在一战区,没有心腹部队啊!
    孙连仲、孙桐萱、汤恩伯他们三个,目前都在黄河北岸呢!他们是不会参加运城战役的。
    “郭参谋长,目前,一战区还有哪些部队没有动用的?”
    “只有第一军了。”
    “好吧。”
    张庸只好按下内心的急切。
    默默告诉自己,不着急,不着急,不着急……
    距离抗战胜利还有六年,急啥。
    想了想。念头一转。
    “一战区有多少密码已经被日寇破获?”
    “这……”
    “找一套确认是被日寇破获的。然后给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发报,表明我一战区最近要攻打运城、临汾,请他们予以力所能及的配合。”
    “专员,你是要提前告诉日寇?”
    “是的。”
    “这……”
    郭寄峤欲言又止。
    没有搞明白张庸的意思。有点高深。
    你是真的要打运城啊!结果提前告诉日寇。日寇岂不是要加强防范?
    日寇虽然半信半疑,可能会以为是阴谋诡计。但肯定会收缩兵力的。
    这是正常反应。
    情况不明,自保为主。
    运城、临汾的日寇,都会严阵以待。
    同时,太原城内的筱冢义男,也会提前做好增援计划。
    “我们明牌。”
    “啊?”
    “郭参谋长,以我们的拉稀保密水平,日寇迟早会知道的一清二楚的。还不如直接明牌算了。”
    “可是……”
    “我让日寇增援。看看日寇到底能增援过来多少人。然后一举消灭。”
    “这……”
    郭寄峤表示自己思维跟不上。
    还有打仗提前告诉敌人计划的?又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
    张庸懒得解释。
    他的思量很简单。就是直接明牌。
    我吃定你日寇没有多少增援兵力。
    不怕你来。
    就怕你不来。
    你筱冢义男如果调来大量援兵,就必须放弃很多其他地区,八路军正好趁虚而入。
    眼下,汤恩伯正在猛攻平汉铁路,非常积极。
    日寇华北方面军自顾不暇,肯定没有多余的兵力增援筱冢义男。
    筱冢义男只能从自己的第一军想办法。
    但是第一军全部兵力加起来,就是十二万人左右,不可能全部调来。
    大同不要了?
    太原不要了?
    正太铁路不要了?
    最终,能提供的增援兵力很有限。
    最多三万人。
    还是在放弃很多县城的情况下。
    一次增援,就要让很多地方处于空白状态,正好给八路军机会。
    什么?
    日寇派遣军会增援?
    远水难救近火。从华中赶来晋省,那么遥远。
    如果日寇真的从华中调兵,求之不得。他张庸到时候亲自去第三战区,发起反攻。
    总有你日寇薄弱的环节。打的就是你的七寸。
    你哪里最弱就打哪里。
    “专员,如果真的有三万日寇赶来增援,那运城、临汾两地,就有六万多日寇了啊!”
    “不多。”
    “可是我们的兵力……”
    “没事的。我亲自到前线指挥。多少日寇都不怕。”
    张庸轻描淡写。
    不怕日寇多了。就怕日寇少了。
    在晋西南这样的边缘死角,完全可以说是绝地。
    怎么形容呢?
    日寇的阑尾?
    对。阑尾。我正好帮日寇切了。
    哈!
    重炮洗地。
    155毫米榴弹炮又不是不好用。
    无论多么坚固的城墙,我都给你扬了。
    如果口径还不够大,还有
第1759章,明牌-->>(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