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每个都是精锐。清一色的中山装暴徒。个个都是光头锃亮。
    立刻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
    张庸视若无睹。直接来到那个国军少校的面前。坐下。
    这个国军少校穿的是土黄色的军装。不知道是哪部分的。但是无所谓。一会打个招呼就知道了。
    “你们是……”
    “军政部的。”
    “长官!”
    国军少校急忙站起来。立正。敬礼。
    同时有些疑惑。军政部来的?感觉挂怪的。怎么都是中山装?没有军装?
    “坐。”
    “是。”
    “你叫什么名字?”
    “郭宝坤。”
    “什么?”
    “郭宝坤。黄埔五期。炮兵科。”
    “哦……”
    张庸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没想到,对方居然还是个黄埔生。还是五期的。
    稀罕。和楚云飞同期。
    但是看起来有些落寞。
    就一个人单独吃饭。周围的其他军官,似乎也不理睬他。虽然他们的军衔都没有他高。但就是不理。
    显然,这不是正常的部队关系。正规部队等级森严,下级岂敢无视上级?
    就算是他张庸,如果穿军装,也不能无视上级啊!所以他几乎不穿军装。
    不穿军装就是自由人。可以不鸟任何人。
    “炮兵科?”
    “是。”
    “哪里人?”
    “湘潭人。”
    “湖南湘潭?”
    “是。”
    “你们湘潭出了一个不得了的伟人啊!”
    “谁?”
    郭宝坤满脸疑惑。
    张庸:……
    算了。话不投机。
    我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你还没反应过来?
    得,这个黄埔五期,你是白读了。
    于是不再言语,招呼小二上饭菜。
    一路上骑摩托车,屁股都颠簸的几乎不属于自己了。现在终于是有板凳坐下来,真是舒服啊!
    郭宝坤讪讪的坐着。显然很尴尬。坐也不是。走也不是。
    只好默默盯着眼前的空盘子。
    这时候,其他的军官都是纷纷溜走了。生怕被张庸逮着。
    军政部来的。谁知道是要做什么呢?
    万一撞到枪口上……
    张庸埋头苦吃。很快吃饱。放下筷子。
    看着浑身不自在的郭宝坤,知道这是一个实诚的娃。脑子不太灵活。
    黄埔五期,又是炮兵科,分配到江阴要塞,确实专业对口。如果是换一个人,至少也是炮兵营长。手下应该有一大群人。
    但是眼前这位,显然是孤家寡人。也不知道是什么职位?
    “报告你的职务。”
    “长官,卑职是东山炮台技术参谋。”
    “技术参谋?”
    “是。”
    “哦。”
    张庸明白了。
    绝对是没背景,没后台的。
    没实职。
    没实权。
    古怪……
    根正苗红啊!居然是个参谋?江阴要塞很多黄埔生吗?
    “你会操炮?”
    “会。”
    “操练过什么炮?”
    “报告长官,实弹操练过75毫米山炮。”
    “105毫米呢?”
    “报告。没有实弹操练过。”
    “150毫米呢?”
    “报告。我们东山炮台没有十五榴。”
    “十五榴?”
    张庸琢磨片刻。反应过来了。
    当时大部分人,说的都是华夏自己的炮兵术语。
    大炮的口径是安排厘米计算的。十五榴就是150毫米。无所谓了。能听懂就行。
    “你们平时不训练吗?”
    “有训练。”
    “有实弹操作吗?”
    “有。”
    “有发射吗?”
    “没有。”
    “所以,其实伱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弹着点在什么地方?”
    “我们会计算。”
    “计算……”
    张庸没有展开这个问题。
    不是郭宝坤的责任。是整个华夏的责任。所有人都有责任。
    国家太孱弱了。无法生产大口径炮弹。
    75毫米山炮弹勉强还能生产一些,100毫米的就只能纯进口了。
    老蒋对于自己生产炮弹也是非常不上心的。觉得有需要再买。自己办厂的话,投资大,见效慢,不划算。
    结果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四野和三野的炮火,比国军还凶猛得多。
    无他。因为解放区后方能自己生产大口径炮弹。可以源源不断供应前方。反而是国军没这样的能力。
    “有空吗?”
    “卑职……”
    “想必你一个技术参谋也没什么要紧事,跟着我吧。”
    
第1061章,出大事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