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泰锡感觉自己泄密了。
    自己好像是将岛津船木出卖了。如果让外人知道,他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他有什么办法呢?
    被张庸连抓几次,他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了。
    也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自杀的机会。万一自杀不成,反而会让自己处境更糟糕。
    死道友不死贫道……
    出卖就出卖吧。反正又不是第一次。
    只要张庸保密。就没有外人知道……
    对,就是这样。
    “岛津船木在扬州负责什么?”
    “为帝国提供资金。”
    “敛财?”
    “是。”
    “所以,他想要对八大商家下手?”
    “是。”
    “因为申公豹不听他的,所以,他想要杀鸡儆猴,将申公豹杀了,威慑其他人,对吗?”
    “是。”
    尹泰锡老老实实的回答。
    事实的真相就是如此。没有那么多的神机妙算什么的。
    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粗暴。
    最高端的交流,往往采用最原始的方式。
    不要想歪……
    杀人,从来都是最有效的威慑手段之一。
    日寇更是执迷于此。
    对别人狠,对自己人也狠。疯起来,连自己人都不放过。
    二二六事变,也可以说是威慑手段。
    直接砍死好几个大人物。
    就问你怕不怕。
    在扬州,岛津船木的手段也是如此。
    你不听我的,那我就干掉你。这次是干掉申公豹,下次就不知道是谁了。
    “他想要聚敛多少钱财?”
    “五百万。”
    “大洋?”
    “是。”
    “这么多?”
    张庸暗暗咂舌。
    玛德,日寇真是欲壑难填啊!
    居然想要从扬州富商的身上,榨出五百万大洋来。
    五百万大洋啊!
    他张庸都不敢想!但是岛津船木就敢!
    那都是咱们华夏人的钱财。日寇这么嚣张!居然想要随随便便就抢走?
    狗日的……
    然而,张庸又很快意识到一个问题。
    就是明年年底,扬州也会沦陷。到时候,就会有一个问题,那些富商怎么办?
    日寇可不是善茬。
    他们对钱财的渴望,比他张庸尤甚。
    这些富商的钱财,日寇绝对会全部掠走。然后变成侵略的各种武器弹药。
    还有一年几个月的时间啊!他们怎么办?
    “那个刺客为什么也死了?”
    “三十日元。”
    “明白了。”
    张庸点点头。
    不用解释。完全理解。还有点感慨。
    之前林小妍就说过。一个日寇老兵,就价值三十日元。可以将他的命买断。
    这些日寇老兵,作战技能是很强的。但是,他们灌输的思想,是永远向前。是不可能后退的。也不可能躲避。连刺杀都是如此。即使成功的打死了目标,也不撤退的。他们会继续作战。直到自己被打死。
    要说勇,的确勇得一笔。要说傻,也有点傻。
    任务都完成了,你还不撤?
    一定要死?
    不过,联想到后来日寇各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就习以为常了。
    日寇的很多部队也是死战到底的。猪突冲锋、板载冲锋,都是他们发明的。目的就是一个。直到自己被打死为止。
    有个大阪师团稍微灵活一点,懂得进退,懂得保存自己,结果就成了奇葩。
    三十日元啊,两条人命。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战乱年代,命如草芥。
    有无数人,可能连三十日元都没有。
    日寇如果是不要命的采取这样的刺杀战术,那些商家还真是扛不住。
    别人不要命,他们要命啊!
    除非……
    脑海闪过一些荒诞的想法。但是一闪而逝。没抓住。
    “岛津船木的下个目标是谁?”
    “我不知道。他从来不和我说。他可能知道我靠不住……”
    “你公文包里面的金条,是送给谁的?”
    “我……”
    尹泰锡沉默。
    这是一道送命题。没得回避。
    但是可以选择。
    要么,是送他自己的命。
    要么,是送收礼人的命。
    “说。”
    “是送给韩守春的……”
    “韩守春是谁?”
    “驻守扬州的保安团团长。韩德勤的侄子。”
    “韩德勤?”
    张庸又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
    这个家伙,后来曾经被粟大将暴揍过。对。就是他。
    “扬州没有正规军?”
    “没有啊。只有一个保安团。大部分都是空额。实际上只有五百人都不到。”
    “那你送礼给他做什么?”
    “就是刺杀案发生以后,保安团尽量拖延处理。”
    “韩守春为什么答应?”
    “因为他和那些商家的关系都不好。他是外来户。本地人都说他是高邮来的。高邮咸鸭蛋……”
    “呃……”
    张庸明白了。
    这就是早期的地域攻击。
    富甲天下的扬州人,看不起自己的邻居。
    什么高邮咸鸭蛋,好像就是从清朝开始流传的。其实完全是污蔑。
    何况,韩德勤的故乡,也不是高
第856章,送命题-->>(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