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连挖矿摆脱困境的机会都没有,有的只是无休无止的工作。
毕竟在契约中对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的描述十分模糊,解释权又在美国人手中。
所以美国的监工往往十分疯狂,毕竟死人是不用付钱的。
但没人甘心当一辈子的奴隶。
于是乎华工发动了多次起义,虽然都遭到了美国人的迅速镇压,但依然有人逃了出去。
逃跑的华工缺衣少食是不可能向着北方的冰天雪地前进,他们大多遵循着本能逃往了温暖的南方。
俄勒冈小径的两侧皆有高山阻隔,华工只能沿着这条不断向南延伸的山路前进。
结果不出意外地到了加利福尼亚境内。
奥地利帝国一直在防着美国人进攻加利福尼亚,所以在山口驻有重兵,如果是白人或者黑人100%会被拦住盘查。
不过华工的长相与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再加上语言不通只会将其当成是加利福尼亚殖民地走失的劳工。
最多只会将其送回附近劳工们建立起来的村子,又或者是矿山之中。
等到加利福尼亚政府发现问题的时候,整个地区已经有了数千华工,甚至还有华工建立起来的村子。
加利福尼亚政府的高层对此倒是没什么意见,总之都是劳动力,只要安分守己,听从指挥,按时纳税就行。
这种事情在奥地利帝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毕竟类似的民族问题在奥地利帝国多了去了。
奥地利帝国的殖民地并非天堂,不过比起清政府的苛政,太平天国的战乱,美国佬的不当人,加利福尼亚的日子还是不错的。
有吃有喝,有现成的土地,以及近乎免费的医疗和教育。
明面上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毕竟清国距离奥地利太过遥远,双方几乎没有交集的情况下交流十分困难。
实际上就算此时弗兰茨在也没用,因为这群华工都来自南方省份说的都是方言。
此时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可不是戏言。
这群华工之间有些自己都无法交流,更别说与弗兰茨这个后世人交流了。
如果弗兰茨真的想当然地把这群华工接到维也纳,那才会让双方都尴尬。
很多历史文中都忽略了方言的问题,弗兰茨前世去过一些偏远的乡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连该省的方言都不会。
他们说的话只有当地几个村子才听得懂。
这还是在现代信息交流如此密集的情况下,放在两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纪实在不敢想。
其实华工们来的很是时候,因为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拓荒,以及最基本的公共工程已经完成,所以他们可以直接享受这些资源。
剩下的就是在奥地利帝国农业学家和监工的指导下耕作,又或者是去矿场负责一些简单的劳力工作。
事实上由于蒸汽机械科技的发展,矿山对人力的需求已经大大下降。
矿山方面也更愿意使用熟练的矿工,毕竟这些人的效率更高。
不过一些贫矿和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矿产还是交到了外国劳工的手上。
但奥地利帝国的采矿业相当先进,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水平都远超同时代,所以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当然两三千人在加利福尼亚也掀不起什么波澜,他们终究不过是涓涓细流,只需要一两代的时间他们身上的故乡印记就会被彻底抹平。
弗兰茨也不会特意地去干涉他们的发展,当然他更不会阻止他们离开。
奥地利帝国的劳工体系并不会阻止劳工离开,只要他们能攒够离开的路费,有离开的勇气就行。
拥有多重等级身份差异的奥地利帝国很难称得上完美,但在此时与其他国家相比却是并不那么烂的存在。
除非是真的融入不了,又或者对故乡无比思念,否则很少有人会选择主动离开。
毕竟面对未知可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当然在殖民地搞事情被送走就是另一说了。
搞事情的人被送走并不是意味着奥地利帝国的殖民地没有死刑,又或者法令不够森严。
实际上奥地利帝国殖民
第29章 意料之外的华工-->>(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