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章 梦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僚眼中就是一个劳民伤财的笑话。

    俄国的电报网络如果不对私人开放,那么运行成本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可对民众开放一方面是公开之后保密性堪忧,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俄国人也没有那么多钱。

    铁路计划也一样,成本太高很难回本。尤其是前面还有英国的例子,如果不是铁路暴雷,英国也不至于爆发经济危机。

    事实上此时俄国人将英国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简单地归结于建设了太多没用的铁路。

    而且建设铁路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现在俄国就拿不出来那么多资本,更别说相关配套的工业体系。

    如果俄国要按照尼古拉一世的意思在全国修建铁路网,那么奥地利人倒是会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在铁路建成之后俄国得到了什么?

    俄国人早就习惯了漫长的周期,无论是官员,还是商人都觉得过短的贸易间隔除了提升成本以外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只不过现在尼古拉一世还是一位强大的君主,他们还不敢对其的宏伟计划指手画脚。

    对于尼古拉一世这些话,最开心的就是乌瓦罗夫公爵这种新时代的保守人士。

    他们和尼古拉一世一样不想与人分享战利品,英国既然露出疲态就更不可能放过它。

    虽说尼古拉一世再次提到了斯拉夫人,但很多人已经对其不再感冒。

    因为事实证明他们的那些在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兄弟并不是善良、守规矩的农奴,那是一群野蛮人就和奥斯曼人没什么区别。

    这些年在巴尔干地区的战争已经把所谓的斯拉夫兄弟情打没了。

    无论是俄国人抓到叛军,还是叛军俘获了俄国人都会用最残忍的方式将其处死。

    双方的手法比一些行为艺术的手段还要恶心,在巴尔干地区山路上随处可见被蹂躏得不成人形的尸体。

    即便是此时俄国人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和奥斯曼帝国开战,巴尔干地区的游击队也没停止抵抗,甚至因为经常有军需物资经过导致袭击变得更加频繁。

    其实最主要的是英国人和希腊人送来的补给少了,所以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去袭击俄国人的后勤部队。

    尤其是在俄国失去黑海的制海权后,前线的补给就只能靠着人和驴子翻山越岭。

    而山道、隘口正是打伏击的绝佳地点,一来二去俄国人没有火气才怪。

    双方不断的仇杀增长的只有仇恨,而非兄弟之情。

    此时巴尔干地区的大斯拉夫主义还未展开便已经胎死腹中。

    尼古拉一世说得慷慨激昂,但前线的俄军依旧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在奥斯曼帝国的英军却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不知是谁泄露的消息导致很多士兵都嚷嚷着要回国。

    奥斯曼帝国这个地方虽然有便宜的酒水和女人,但是很多士兵都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

    各种疾病在军中蔓延,伤寒、痢疾、霍乱此起彼伏,疾病夺走生命比前线阵亡的将士还多。

    此外英军内部还流行着一种令人难以启齿的疾病,那就是梅毒。

    大量的梅毒患者直接瘫痪了英军的医疗系统,因为这种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并且同样会消耗大量医疗物资。

    然而此时最尴尬的是和奥斯曼人的关系,在得知英国人有和俄国人和谈意向的时候奥斯曼人便陷入了恐慌,他们害怕英国人会弃他们而去。

    当奥斯曼人得知英国人想要和俄国人瓜分奥斯曼的时候他们便很难再信任英国人。

    这条消息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对奥斯曼帝国内部的亲英派的打击是致命的。

    短短几周内便有数名亲英派领袖遭到进步人士和保守派的袭击。

    此时就连谢夫凯芙扎太后都对英国人有了意见,她可不想被英国人卖了,还给对方数钱。

    于是乎迁都的计划再次提上了日程,其实在伊斯坦布尔之战之后就有大臣提议迁都,但却被英国人以稳定军心的名义拦住了。

    斯特拉特福子爵自然不可能让奥斯曼人迁都,苏丹和苏丹娜坐镇后方奥斯曼人才能稍稍坚定一些决心。

    如果前面打仗,后面迁都,斯特拉特福子爵不用想都知道会是什

第26章 梦碎-->>(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