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那些穷人,虽说是杯水车薪,但也算是践行了自己当初的那句诺言。
    “面包会有的,煤炭也会有的。”
    然而报纸上依然是骂声不断,社会精英们批评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愚行,更有甚者有人觉得国王夫妇是在作秀和浪费粮食。
    《晨报》、《邮报》、《泰晤士报》等主要报纸纷纷发文嘲讽。
    其中有一篇名为《圣恩浩荡,还是惺惺作态?十九世纪最拙劣的小丑表演居然正在伦敦的贫民窟中上演!》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伦敦的贫民窟有幸见证了一场奇迹。
    不!那不是上帝的奇迹,但比那更壮观!更罕见!
    两个伟大的人,我们的女王和她的丈夫穿着他们那由天鹅绒制成的神圣造物屈尊于泥沼之中为那些懒惰的贱民送上煤炭和比煤炭更黑的面包。
    多么盛大的义举!简直就是本世纪最丑陋的马戏!
    也不知道那女王和王夫看到他们那锃亮的马车和纯色骏马碾过贫民区街道上那些煤灰和混合着朗姆酒的呕吐物心里是什么感受?
    啊!那空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弥散开来了!是希望吗?
    不!是女王陛下身上那昂贵的香水味!
    他们的慈善只能如同他们身上的香水味一般麻痹我们!
    这场精心编排、耗资巨大的表演无法帮助任何人!不过是高贵、仁慈的主角们的自我安慰而已。
    女王陛下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标志性的假笑,可即便是那微笑也被厚厚的面纱遮住。
    她用她那洁白无瑕的小山羊皮手套,从一个同样洁白无瑕的篮子中取出一块面包,小心翼翼地递给一个被精挑细选出来的孤儿手中。
    一块煤,一块面包就能拯救所有人了吗?
    整个过程中她的肌肤完全没有暴露在我们的空气中,双方始终隔着一层昂贵且傲慢的屏障。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吧!
    这趟慈善之旅的路费包括但不限于马车的保养、卫队和仆人的薪资、女王夫妇的服装,以及那些昂贵的香水。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浪费足够被他们救济的那些人吃上数年!如果他们将这些钱交给专业的人,至少可以救助数十倍的贫民。
    如果他们将这些钱交给我们的工厂主们就能创造成百上千的就业岗位!
    这对伟大的夫妇为我们表演了一场如何用足以灌溉千顷良田的水去浇灌一盆已经枯萎的盆栽!
    他们走了!不带走一片尘土!
    哦,不!还是有一点点改变的!
    那些可怜的穷人又多了一个新的负担,那就是为这场盛大的演出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
    女王夫妇带走一张张爱民如子的完美证明,据说那些摄影师都是从奥地利和法国请来的大师光是出场费就要上百英镑。
    我们的女王夫妇因屈尊降贵而得到了良心上的满足,而他们留给我们的却是巨大的财政赤字!
    这真的是慈善吗?这分明是一场献祭,献祭我们的财富点燃那些穷人的苦难,用以照亮那王室恶毒的光环!
    这篇文章一出立刻被各大报纸转载,不过对于这篇文章的争议也非常大。因为这篇文章虽然在某些人看来很爽,但却刻意扭曲了很多事实。
    就比如维多利亚夫妇带去的远不止一块或者几块面包和煤炭,因为很多面包店从前一天就开始准备女王夫妇要的面包。
    光是把这些面包运到分发地就用了几十辆马车,而且分发的地点也不仅仅是贫民窟,很多工厂和不那么富裕的社区外围也设立了分发点。
    至于拉煤的车厢就有足足有三十几节,并且往返了足足十趟。
    此时一节车厢标准载重是4吨,但十九世纪超载乃是惯例,超载50%,甚至超载200%都是常态。
    可即便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女王夫妇也分发了至少1200吨煤炭和几十辆马车的面包。
    别被1200吨这个数字吓到,实际上这些煤炭只够1-2万人分的。对于伦敦这种超级大都市来说1200吨实在是杯水车薪。
    在二十世纪以前英国最大的一次慈善活动才发放了3000吨煤炭,来自一位富有的丝绸商人的
第23章 维多利亚夫妇-->>(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