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章 螺旋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是因为什么败给了奥地利帝国。有战术论,有士气论,不过那些明显不符合资本主义理论,于是乎装备论便大行其道。

    巨大的明轮非常显眼,所以讨论也异常激烈。

    不过装备商们都很不以为然,他们甚至拿出了实际数据。

    螺旋桨在实际运转中非常容易在水压下变形,更容易被海水腐蚀进而发生断裂等严重的后果。

    此外螺旋桨的效率只有30%,而明轮接近50%,说奥地利帝国的战舰航速更高是因为螺旋桨完全就是一个无稽之谈。

    这并非是英国的专家们信口胡诌,历史上英国海军确实做过类似的试验,并得出了结论明轮对蒸汽动力的利用率更高,可以更节省燃料。

    其实这主要是由于早期的螺旋桨大多使用铸铁或青铜打造,所以既不够硬,韧性也很差。

    至于效率问题主要是由于材料和设计问题,英国方面缺乏精加工手段,过于粗陋的螺旋桨降低了推进效率。

    另外使用螺旋桨也不像明轮一样可以分担震动,船体需要承担全部动能,所以很容易损坏船体,巨大的震动常常会损害蒸汽机。

    还有这个时代的齿轮非常原始很容易损坏,而螺旋桨的扭矩更小,所以速度更快自然也就更容易损坏齿轮。

    明轮的扭矩长虽然会浪费动能,但是由于速度较慢,所以更加稳定。

    奥地利帝国用的是动能更大的蒸汽轮机,是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的呢?关键就出在齿轮的形状上。

    奥地利帝国使用的是斜齿轮,这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设计,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就是从未设想过的可能。

    斜齿轮本身在当时的工程师眼中甚至就是不良品,根本就没人会想到一切的关键就在这些形象歪瓜裂枣的齿轮上。

    当然奥地利帝国领先的地方也不止于此,零件精加工技术,廉价的钢铁,多功能合金,以及更先进的理念。

    由此种种堆迭在一起才使得英国人追赶起来都十分迷茫。

    除了技术本身,还有一些

第19章 螺旋桨-->>(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