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明香社,北国人(为盟主‘秋风¤细雨’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修堰筑坝,疏沟浚漕,比如疏浚扬州郡城东旧沙河,黄清德捐了五万银,疏浚芒稻河,黄清德又捐了六万银,为时人称颂。

    每遇灾赈、河工、捐输等事,绝不推诿,备荒防灾,指顾立办。

    黄清德的美名,就是他的护身符,在万历维新多次剧烈波动中,黄清德都没有被波及,而且还在多次需要明确立场的时候,黄清德的立场都站在了朝廷这一方。

    比如万历十三年,天变势豪乡绅承诺六十四条,就是黄清德领着扬州遮奢户签的字。

    黄清德的美名,在万历十四年,他病逝之后,随着六个儿子围绕着家产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化为了乌有。

    起初人们以为,这只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争家产的案子,只是非常奇怪的是,这六个儿子,争抢的全都是盐义仓。

    按理说义仓有一个义字,说白了就是赔钱赚名声,这抢家产,这盐义仓明明应该是负资产,抢这东西干什么,避之不及才对。

    随着六子争财的戏码越闹越大,盐义仓本来的面目,才被揭晓。

    人们普遍以为,三十六个盐义仓,就是灶丁,也就是煮盐灶工们的活命仓,有什么天灾的时候,盐义仓开仓赈济,不至于饿死,这才是义举。

    但随着争家产,盐义仓根本是放钱的钱庄,而且利息极高,利滚利,连老婆孩子都得赔进去,除了钱庄之外,就是两淮最大的赌坊。

    这件事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直到十四年,黄清德死了才爆发出来。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灶丁本身是穷民苦力,他们的声量很小,而且也没人真的在意他们;二来,黄清德有保护伞,为他遮风挡雨,这些消息,根本无法引起广泛讨论和上级注意。

    黄清德,每次遇到灾赈、捐输,都会非常积极,这个积极的背后,不是众爱亲仁、仁爱积德,而是输贿。

    比如疏浚旧沙河、芒稻河的十一万银,并没有用到疏浚事上,这些银子,全都落到了扬州知府自己的口袋里。

    人们知道这件事,完全是因为反腐司在十九年,抵达了扬州府,对扬州地面贪腐窝案,进行了严密的稽查,一直到二十一年才结案,并且进行了公示。

    这里面的勾当,才弄得人尽皆知。

    黄清德给知府送礼,目的自然是:联上下之情,而成泰交之谊。

    输贿分为了三种,例贡、特贡、日贡。

    例贡就是逢年过节照例送礼,这里面讲究很多,逢年过节,节日不同,送的东西也要不同,知府都是士大夫,比较典雅,送礼一定要称心如意才行。

    而且要不带烟火气,否则这铜臭味,岂不是污了书生气?

    而特贡就不同了,特贡就直接了当得多,都是专事专送,不光是金银这些阿堵之物,还有美人、瘦马也是赠送的范围,有的时候是黄清德求人办事、有的时候是扬州知府索贿。

    比如黄清德的四儿子,去乡下看园的时候,就看上了一个美妇人,这美妇人已经成家,这丈夫自然是万般不肯,就被这老四给打死了,这死了人,黄老四就带着美妇人回了园子。

    大明民风极其剽悍,朝廷收税,百姓就敢武装抗税,更别提发生这种事,乡民直接把园子给围了,要讨个说法。

    这老四带着美妇人连夜跑了,倒是这园子,被乡民给砸了。

    老四回到了扬州府内,黄清德狠揍了老四一顿,但这是自己儿子,怎么也得保,死了人,就是刑名案子,为了摆平这事儿,黄清德给扬州知府送了一整套的翡翠器,才算是把这件事摁下了。

    而黄清德死后的六子争财案,就是由这个老四开始的,具体而言,就是这个抢来的美妇人。

    本来,六个儿子对黄清德分配家产,没有什么意见,毕竟老爷子人走了,余威尚在,再加上各掌柜也都支持遗嘱,事情闹不大。

    结果美妇人对着老四一直吹枕边风,老四终于忍不住开始联络老二,和这些掌柜,造了老大的反。

    老大拿的最多,但老大资质非常平庸,文不成武不就,做生意也做不明白,唯独一个,那就是性格很是宽厚,对各掌柜很尊重,名声和老爷子一样的好。

    但老二资质就极好了,考中了举人不说,而且极其擅长做生意。

    这老四找老二,正中老二下怀,本来老二还犹豫不决,觉得自己跟老大斗,赢的可能不大,毕竟各掌柜,都对老大颇为认可。

    老四这一来,老二立刻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鼓噪,老爷子分配不均,这才闹起来。

    这美妇人吹枕边风确实有用的很,因为老四鬼迷心窍、宠妾灭妻,这美妇人这等身份入了家门,本来连个妾室都混不上才对,但在十五年的时候,这美妇人已经是继室正妻身份了。

    买凶杀人、输贿重判等等传统戏码自然是一个不少,斗到最后,家也斗散了,家业也都败了,六兄弟,除了老六在九江府读书外,其余无一幸免,全都死了,死于被自杀,死于流放的路上,死在了毒酒之下,死在了女人的肚皮上,死法各不相同。

    让人意外的是,这美妇人在家破人亡后,抱着襁褓里的孩子,跳了江,尸骨无存。

    有人说美妇人是忍辱负重,为自己亡夫报仇;

    有人说美妇人,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受不了粗茶淡饭;

    有人说美妇人是心有愧疚,把黄家折腾没了,受不了旁人的指指点点;

    有人说是黄氏的旁系逼迫美妇人交出仅有的家财,要吃她的绝户,她受不了屈辱,感觉生无可恋。

    美妇人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言,让她为何跳江自杀,成为了悬案。

    “真的是一言难尽。”朱翊钧看完了杂报,连连摇头。

    笔正已经竭尽全力搜索消息,想要把事情讲清楚,但最后,笔正也猜不到这美妇人为何跳江,虽然黄氏败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剩下那点家产,还是能把孩子养大。

    笔正也直言,就黄氏六子,没有这美妇人挑唆,也会斗起来。

    老大平庸,分的最多,老二不服,就是没有挑拨离间,老二也会闹起来。

    而黄氏如此快速的衰亡,和各铺掌柜有着极大的关系,各铺掌柜负责经营,东家要是不乱起来,他们也没什么机会,但黄氏六子兄弟阋墙,没工夫理会铺上的生意,各铺掌柜们的心思,立刻活泛了起来。

    等到六子争完的时候,黄氏所有铺行,也都被这些掌柜给彻底掏空了。

    最关键的是黄清德积累了一辈子的美名,也彻底被败光了,名利名利,有名就有利。

    那三十六个盐义仓,不仅放驴打滚的高利贷、赌坊,还有采生折耳,就是把正常人变成残疾,然后四处乞讨,里面都是小孩,黄清德从黄大善人,变成了黄三害,其名声变化,让人唏嘘不已。

    这可能不是黄清德建立义仓的本意,但最终义仓变成了这幅模样。

    七月份的狂风暴雨,连晏清宫的瓦都吹跑了许多,粗壮的树木被风雨吹得拔地而起,甚至连松江府城都有点内涝,剧烈的台风一连来了三次,如此狂风骤雨,朱翊钧对烟雨江南有了彻头彻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明香社,北国人(为盟主‘秋风¤细雨’贺!)-->>(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