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六十章 白天做白日梦,很合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朱常治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觉得无规矩不成方圆,欠的就要按年起运入京,若是不送,日后这种欠账会越来越多,最终导致朝廷财政败坏,但考虑到天变,各地所欠,都是田赋,按制减免,以示圣上怜爱万民之心。

    申时行则写了本古怪的奏疏,说了一大堆,意思是,这本奏疏,因为不在监国太子职权范围之内,而且司徒在松江府,所以他对太子说,让太子转呈御前。

    第三本奏疏,则是高启愚写的。

    高启愚把通和宫御书房里发生的事儿,一五一十,事无巨细的说给了皇帝听,并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论是太子的意思,还是皇帝的意思,他高启愚都不能做,他担不起这个责任。

    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他一个不入阁的礼部尚书,连成为替罪羊,都不够资格。

    “啧啧,朕看明白了。”朱翊钧仔细审视了三本奏疏,确定了一件事,王夭灼教了朱常治办法,朱常治没用好,但无心插柳柳成荫,高启愚不肯,申时行反而主动做了。

    申时行最起码能撑个十多年,有申时行这个老好人在中间端水,基本可以保证太子顺利长大,而且父子不会相疑。

    朱翊钧思索了一番,挨个给了回复。

    对于太子所问之事,朱翊钧告诉太子,追欠是必须要追欠的,而且不能减免,因为这已经是天变减免之后欠下的赋税了。

    而且他告诉太子,遇到难处理的,不知如何处理的,就转到他这个皇帝这里来,不要胡思乱想,万事以民为邦本,以江山社稷为重。

    这事儿,太子办不了,只能皇帝来办,因为欠的这些税赋,涉及到了朝廷和地方之间关于财权的争夺,是央地复杂矛盾极其重要的部分,太子别说十三岁,他就是三十三岁,处理起来也麻烦。

    朱翊钧处理也是非常棘手,催逼过急,搞不好就会出乱子。

    他给申时行写了回复,明确的告诉申时行,他的忠心,皇帝已经完全知晓了,但太子是国本,如果太子犯错,决计不可为其遮掩一二,以求周全,有些事儿可以周全,有些事儿不能,江山社稷为重,如若不成器,不可误江山。

    这个回复有肯定,还有一些训诫和批评。

    朱翊钧看着高启愚的奏疏,犹豫了下,也给了回复。

    他郑重的告知高启愚:大臣乃是元气大臣,元气就是根本,以臣工性命荣辱为代价,换父子一时之安,非人君所为,父子是否相安,在内不在外。

    朱翊钧还举了一个例子,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要对付的从来都是李渊,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捎带手的事儿。

    而让李世民下定决心要发动兵变的原因,就是李渊冤杀刘文静,以平衡太子和秦王之间的力量。

    刘文静是从龙功臣,是太原起兵时候,不折不扣的忠臣、重臣,就因为刘文静跟李世民走的更近,李渊就不给刘文静加官进爵,差别对待。

    太子和秦王之间的力量失衡,秦王势大,李渊就以谋反,冤杀刘文静,只为平衡两个派系的力量,李世民不反才怪。

    以牺牲元气大臣的性命和荣辱为代价,只能换一时苟安,决无法长久,所以高启愚的拒绝,是正确的。

    同时朱翊钧还叮嘱高启愚,不要患得患失,觉得这份讲实话的奏疏,会触怒了他这个皇帝,他没有任何生气的意思,还让高启愚仔细看好太子,不要让太子做蠢事、傻事。

    长长的回复写完,朱翊钧放下了手中的朱笔,吹干了墨迹。

    “申阁老参与到太子之事,恐怕对他不利。”李佑恭为申时行说了句公道话,自古臣子掺和这种事儿,就没有好下场,无一例外。

    “你当他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这么做,吃力不讨好。”朱翊钧摇头说道:“这事儿,在内不在外,父子失和,他做再多也没用,父子相安,他不做这些,也不会出什么乱子,所以吃力不讨好。”

    “但他那个性格,就是想要事事周全。”

    申时行又不蠢,他自然能想明白里面的门道,但事事周全,就是他的道,人活一辈子,都是践行自己的道。

    “臣明白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李佑恭忽然明白了以前读书时候不明白的道理,那时候为了合格,拼命的死记硬背,现在突然完全理解了。

    这是一种道德上的勇气和担当,是对道义的坚守,是对自己道的坚持,也就是读书人应该养的浩然气。

    “要是读书人,人人心里有一股浩然气,那天下早就太平了。”李佑恭由衷的说道。

    朱翊钧笑了出来,看着李佑恭说道:“你想什么呢,能有几个能用的人,已经是老天爷赏脸了,你还指望天下读书人心里都有浩然气?也对,这是白天,做白日梦,很合理。”

    “陛下教训的是。”李佑恭错愕,而后摇头笑着说道:“臣的确是痴心妄想了。”

    天下读书人如同过江之鲫,能养出浩然气的士大夫,真的很少很少,比如徐成楚、范远山在的反腐司,素衣御史一共就十四人。

    就这十四个人,就能把天下贪官吓得瑟瑟发抖,不敢擅动。

    “上磨!”朱翊钧拿起了其他的奏疏,他翻开张学颜、侯于赵的奏疏,看了片刻,叹了口气说道:“扬州府一条鞭法出了乱子,问问侯于赵,要不要朕帮忙。”

    “臣领旨。”李佑恭俯首领命,亲自去了趟户部衙门,找到了侯于赵,询问扬州府之事。

    侯于赵对李佑恭的到来,感到了一些意外,他回朝做事,满打满算就一年,对陛下做事的风格,了解的还不够深入。

    “一点小问题而已。”侯于赵真的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儿,浙江还田比这个动静大的多,麻烦的多,棘手的多。

    “兴化县令管志平,宣讲政令,讲了一篇官八股,百姓看不懂,以讹传讹,最终导致百姓请愿,事情差不多已经解决清楚了。”

    扬州府兴化县出了百姓请愿,兴化县令管志平,对百姓、民生、安下漠不关心,平日里都是以巴结上司为主,当官时间久了,就变得傲慢了起来,写了篇官八股宣讲政令,含糊不清、语意不详。

    百姓们乍一看,还以为朝廷要增税,立刻就不乐意了。

    去年秋汛,粮食减产,这今年好不容易才缓了一口气,朝廷再加税,这天就塌了,一传十十传百,数百名百姓,齐刷刷的跑去了兴化县衙磕头。

    结果这个管志平,还以为是类似于瑞金田兵之乱的民乱,吓得连夜跑出了兴化县。

    还是当地乡贤缙绅们出面,把官八股,翻译成了俗文俗语,告知百姓,劳役以万历九年丁口为定数,编入田亩之中,所有的税法条目清晰明确,把这些百姓们劝了回去。

    侯于赵解释道:“这兴化县三家乡贤缙绅那叫一个后怕啊,生怕扬州府以为,是他们这些乡绅们鼓噪百姓冲击县衙,连夜也去了扬州府,告知扬州

第一千零六十章 白天做白日梦,很合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