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写下数值:“结合 10%的脱离度,校正后死亡时间应该在 24-30小时之间。”
当胃内容物的消化程度报告送来时,张凯的眉头终于舒展。“米饭颗粒的淀粉水解率 45%,肉类纤维的肌纤维断裂长度约 0.5厘米,”他指着显微镜下的样本,“这对应进食后 4-6小时的消化状态,假设最后一餐在晚上 8点,按消化时间推算,死亡时间应该在午夜 12点至凌晨 2点之间。”小林突然想起什么:“但高温会让胃肠蠕动减慢,消化酶活性降低,是不是应该延长消化时间?”
“没错,”张凯在公式里加入校正系数,“焚尸时的高温环境会让胃肠功能抑制,消化时间延长约 30%,所以实际死亡时间应该往后推 1-2小时,也就是凌晨 1点至 3点。”他将各项指标的时间范围列在表格里:角膜混浊校正后 18-30小时,尸僵缓解校正后 18-24小时,尸斑晚期 12-24小时,指甲脱离 24-30小时,胃内容物消化 1-3点。“取这些范围的交集,”他用红笔圈出重迭区域,“最终死亡时间锁定在死亡后 24-30小时,按发现尸体的时间是 5月 14日清晨 6点推算,死亡时刻应该在 5月 12日晚 10点至 5月 13日凌晨 2点之间。”
小林看着表格里密密麻麻的数值,突然指着尸僵数据:“但尸僵完全缓解的校正时间是 18-24小时,和其他指标的 24-30小时有重迭,为什么最终取了上限?”张凯拿起死者的股骨,用骨锯锯开横截面,骨髓呈暗红色,有少量脂肪滴溢出:“骨髓的脂肪变性程度为轻度,这对应死亡 24小时以上的特征,加上胃内容物的消化时间校正,上限 30小时更合理。”
张凯将死亡时间的最终结论写在报告上,笔尖在“5月 12日晚 10点至 5月 13日凌晨 2点”的字样上停顿。“每个指标都像钟表的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