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轨,李元名等人,也相继拱手。
郑妃微微松了口气,刚要开口应下,突然想起了什么,抬头看向李绚,问道:“王叔任太尉,此事王叔怎么看?”
三辞三让。
以李重俊的年纪,自然不可能三辞三让,但郑妃却是需要询问天下人的意见。
李绚拱手,认真说道:“天下期盼,故为国事计,臣请及时另立新君。”
“为国事计,臣请及时另立新君。”殿中所有武将,同时对着郑妃沉沉拱手。
郑妃松了一口气,然后看向群臣说道:“此事虽然宗室,还有朝中文武尽皆赞同,但本宫看来,此事还需要奏禀高祖,太宗,高宗和中宗皇帝知晓。”
宗正寺卿李元轨站了出来,拱手道:“臣议,以韩王李元嘉为首,明日率长安所有宗室,前往献陵,昭陵,乾陵,定陵,祭告诸位先帝:嗣圣三年,正月初一,以皇帝遇天灾,八月无踪,故另立新帝,卫王李重俊。”
遇天灾,八月无踪。
便是史书记载,朝中群臣也尽了等待的责任,但天下不可无君,故以卫王李重俊为新帝。
“皇帝李重俊因天灾而失位,臣请降封为用雍王,三年不归,国除。”刘仁轨抬头看向郑氏,神色肃穆。
郑妃不由一愣,之前没有说这事啊。
“为天下安定计,雍王终究有所名分。”崔知温松了口气,站出来拱手。
好在宗室和刘仁轨定的是三年,三年之后,就算是李重俊回来了,也当他死了。
三年之后,谁知道回来的是人是鬼。
崔知温其实害怕群臣定下十年之期,若是诸王诸相真的定十年,崔知温就该炸毛了。
三年,三年也算是对大唐历代先帝有所交待了。
“便如此吧。”郑氏微微松了口气,点头应允。
群臣顿时肃然,刘仁轨站出,点头道:“从即日起,礼部,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少府寺,内侍监,殿中监,禁卫,金吾卫,千牛卫,朝中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全部为天子登基准备。”
“臣等领命。”群臣肃然拱手。
……
太极宫前,李绚随着众人走下金阶。
今日,李重俊名位已定,只待明日韩王率诸王祭告大唐历代先帝便可。
但此事还没完。
李重俊必定年少,郑氏必然要临朝听政。
甚至不只如此,李重俊为天子,郑氏母以子贵,必然要进封皇太后。
皇太后临朝听政,怎么听?
像武后那样的临朝听政绝对不行,谁知道什么时候就又出一个武氏之乱。
这件事情,政事堂今明必须讨论清楚。
后日,李重照就要登基为帝,总不能当着他的面,议论他母亲的事情吧。
所以,今日这件事情,必须有个大概。
从金阶走下,李绚思索着缓缓的朝门下省走去。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突然在他背后响起:“彭王。”
熟悉的声音,李绚转身,微微点头:“崔相。”
崔知温温和的笑笑,和李绚并肩一起朝门下省走去,同时闲聊道:“听说新任侍御史张柬之是彭王门下,他这些时日在御史台的行为可是惹眼的很那。”
“一切只要依唐律而行,便无有障碍。”李绚平静一句话刺了回去。
崔知温探知李绚底线,平静下来,转头问道:“左相明日致仕,王爷觉得诸相之中,谁适合升任尚书左仆射?”
李绚脚步停下,眯着眼睛看着崔知温。
崔知温双手后摆,一身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