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
最开始,他们计划出动的人数,还不到这个数字。因为虽然人不多,但这次动用的,都是爪哇元手里的精华。
所有参战士兵,都来自“八卫”,从中挑选出来。这支部队的番号,就是模仿当年元朝中央的侍卫亲军而设立的。
蒙哥汗九年,也就是天兄纪元1259年七月,蒙哥汗在合川钓鱼城下突然身亡。这场原本似乎不会闹太大的、围攻一座小城的战争,影响了整个已知世界,包括大元。甚至可以说,这才是“元宇宙”的起点。
第二年,也就是1260年,忽必烈抢先宣布登基。5月5日,忽必烈在燕京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改变之前的各种习俗,自称为“朕”,尊兄长蒙哥为“先皇”,上庙号“宪宗”。6月29日,忽必烈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这也是蒙古系诸国第一个年号。自此,王朝基本的架构,开始搭建了起来。
然而,相当多的蒙古贵族对此不满,并在哈拉和林拥立阿里不哥为汗,厉兵秣马,准备南下。而且,原本的大汗亲军怯薛军,选择了北上和林,支持阿里不哥。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面,忽必烈依托河北汉人世侯扩军。第一批亲军有三万多人,号称“武卫军”,由忽必烈亲自率领,是他们一方的核心战斗力。
武卫军在忽必烈的指挥下,参与昔木土脑儿决战,击溃了阿里不哥主力。之后,忽必烈又组织远征军,北上攻克和林,其中的骨干就是一万武卫军。1264年,内战获胜的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正式定“大元”为国号,改年号为“至元”。武卫军也随之正规化,确立了左、中、右三卫的编制。
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继续扩编三卫汉军,增加前后两卫,每卫规模都超过万人,设立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职务,进行管理。
早期,五卫汉军主要承担扈从皇帝行幸、宫禁宿卫等职责。元朝和蒙古人的战争逐渐消停之后,其职能逐步扩展。除了守卫大都、保护帝国核心的本职工作,还开始执行屯田、工役造作等任务。他们在京畿地区拥有专属屯田区,还参与大都城墙修筑、河道疏浚等工程。
到了元朝后期,朝廷虽然表面上打击老牌汉世侯,不再重视河北人为核心的传统汉军部队,但中央汉军的主力地位却没有被取代,反而继续扩编,增加了武卫、左卫率府、右卫率府三卫,也就是最后的“八卫汉军”。
元末时期,八卫汉军依然是朝廷能动用的经制兵主力。元顺帝至正年间,黄河又发生水患,大臣贾鲁坚持上书,说一定要治理黄河。在丞相脱脱的支持下,贾鲁亲自前往水灾地区,往来行程数千里,考察各地情况,最后制定了施工方略。
除了当地征召的民夫,元廷也派遣八卫汉军,给贾鲁充当骨干。在他们的努力下,至正十一年四月,治河工程开工;至七月,开凿、疏通河道280多里,完成疏浚工程;八月放水入故道,九月舟辑通行,并开始堵口;十一月,土木工完毕,各种堵堤全部完工。整个工程合计190天,便成功堵住了白茅堤决口,使黄河复归故道。
黄河治水完成之后,元廷又派贾鲁率领治水兵团,前去参加镇压红巾军的战斗。原来就在至正十一年同年,趁着贾鲁治河之机,韩山童、刘福通于颍州举义。到年底河工完成,已经遍地都是义军了。
元廷的反应也很快,派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领六千阿速军,攻打刘福通部。然而,两都之战中表现出色、一直被元廷倚重的阿速军,面对真正有战意的敌人,根本没有什么作用。赫厮等人天天喝酒,手下士兵则只知道四处劫掠。等交战的时候,发现红巾军数量超过预期,赫厮当场吓破了胆,扬鞭大呼“阿卜!阿卜!”,就是“
277章 棉花熟了几百次,包税人起义第一次-->>(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