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三十三章:堂堂之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冷声道。

    “靖南军四面张网,各路兵马并进而来,大局不利,此番,唯有兵行险招,方可得胜。”

    袁宗第还欲再说,但是李自成的决心已定,却已经不容他多言。

    战马的嘶鸣声响起,李自成已经领着一众护卫甲骑绝尘而去。

    隆隆的战鼓声在华阴城外的顺军中军大营之上响彻,顷刻之间,偌大的顺军大营已是沸反盈天。

    玄色的大纛旗跟随着李自成从营门一路向前,浑厚的鼓声震荡着大地,声浪裹挟着尘土漫过整座军营

    华阴城东,险峻的华山和黄河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喇叭口,类似咽喉的地形。

    潼关是喇叭口最窄处,一直延伸至西,越往西面空间便越发的开阔。

    没有潼关,华阴就是防守方最后的机会。

    否则一旦关外势力一旦突破华阴,偌大的关中平原便就此无险可守,只能任其纵横。

    所以在李唐之时,叛军在击败了出关的唐军之后,潼关华阴沿线防务瓦解,才有了李隆基仓惶逃出长安之事。

    华阴东郊的旷野之上。

    由三阵近四万大军组成的先锋部队,正如同水银泻地般缓缓漫过苍茫的大地。

    盔甲和刺刀反射的晨辉,不断的闪烁,折射出森冷寒光,汇成一片片绵绵无际的铳刺之林。

    身披赤甲的靖南军游骑已经遮蔽了整个战场,战马嘶鸣之间,踏起滚滚黄尘。

    顺军前期撒下的游骑,早已经在靖南军骑兵迅雷般的猛攻下溃不成军,只能是远远遁走。

    那些从塞外草原的蒙骑和曾经纵横麓川之中的羌骑确实骑术精湛。

    但是靖南军的骑军们却是远比他们更为强盛。

    他们确实不是自小便生长在马背之上。

    但是长期以来严苛的训练,无数次尸山血海的搏杀之中,却是让他们的骑术并不逊色蒙羌的骑兵。

    在武备全面领先的情况之下,蒙羌的骑兵在他们的攻势之下脆弱无比。

    零星的铳响声在旷野之上不断的回荡着。

    靖南军的武备比起济宁之战又提升了许多。

    不仅是主力步兵几乎全面列装了海誓铳,骑兵也得到了一批专用铳枪的补给。

    骑兵用的铳枪比起步兵的铳枪要短上许多,更适合在马上作战,虽然射程和威力打了一些折扣。

    但是也远比普通的骑弓射程更远,威力也更大。

    因此在远程的交锋之中,靖南军的游骑一直都是占据着绝对的上风。

    数以千计的骑兵漫过原野,前锋的步兵缓缓覆压而来。

    而靖南军的军势,却远远不止于此。

    前锋的靖南军兵马已经铺满了整个正面,而后方的军兵却仍旧好似无穷无尽。

    后方,靖南军中军大阵,军势浩荡,庞大的军阵已然完全展开。

    由将近十万军兵组成靖南军中军,绵延数里之地。

    靖南军七师战兵呈两线排开,旌旗犹如红色的海洋在风中翻涌。

    密集的铳刺汇聚成一片钢铁丛林,遮蔽了他们头顶的天空,在晨光之下闪烁着冰冷的寒芒。

    胡知义牵引缰绳驾驭着战马缓缓向前,目光如炬,越过前方起伏的丘陵和散落的堡垒,落在了那片被称为葫芦底的孟塬镇上。

    身侧,作为河南镇总兵的陈鸣驾驭着战马紧随在其后,躬身垂首,恭敬的向着胡知义汇报着军情。

    “顺军动了,李自成领兵已出华阴大营,径直奔往前沿孟塬镇方向。”

    从潼关到华阴这条狭窄的过道之中,最后的地方形如葫芦一般,所以也被称之为葫芦。

    “顺军在孟塬镇周边依托周围地势,沿南面山岭与黄河河畔构筑堡垒。”

    孟塬镇中的塬字,正是因为陕西独特的黄土塬地形而得名。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

    黄土塬常呈花瓣状。黄土塬顶面平坦,边缘有斜坡,周围为沟谷深切。

    而孟塬镇便是黄土塬中的平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就算有优势的兵力也难以展开。

    若是进攻,则需要军兵仰面而攻,守方依仗地利,可以居高临下从容应对。

    陈鸣遥指

第五百三十三章:堂堂之阵-->>(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