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消彼长之下,靖南军的燧发枪阵列反而在雨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步兵可以稳步推进,而清军的骑兵冲锋却因战马深陷泥沼而威力大减,骑兵数量的优势难以发挥。
    这场雨,俨然成了天赐的战场助力。
    他从尸山血海之中一路爬出,见惯了太多的不公,见惯太多的龌龊,见惯了太多的事情。
    神佛、命运。
    这一切。
    他本都不信。
    但是现在。
    他信了。
    这个世间,真的存在着天命。
    那虚无缥缈的天命。
    此刻无疑。
    正眷顾着他们!
    李定国仰起头,细密的雨丝划过他坚毅的面庞。
    天穹之上,淡薄的云霭翻涌,仿佛冥冥之中有双无形之手在拨弄战局。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西北的方向传来,打断了李定国的思绪。
    李定国不急不缓,微微低头,凝神望去。
    细蒙的雨雾之中,一骑快马正掠过积水的草地,马蹄溅起的泥浆如同宣纸之上绽开的墨花。
    马背上的斥候身子几乎贴在马鬃上,右手高举着一支裹了油布的竹筒——那是加急军报的标志。
    “报!“
    嘶哑的喊声穿透雨帘。
    那斥候已经注意到了立在营墙之上,垂目而视的李定国。
    战马在十步外人立而起,斥候滚鞍下马时,绑腿已浸透了泥水。
    那斥候单膝砸进泥泞,垂首躬身,双手捧起了手中的竹筒,遥朝着李定国所在的方位。
    “清军前锋,兵马逾两万,正自西北方二十里处——渡河!”
    李定国眼神微动,嘴角止不住的上扬。
    原本温和的春风也在此时,陡然的凛冽了起来。
    呼啸的狂风卷过了济宁城东辽阔的旷野,带起了堡内堡外数以千计的旌旗。
    ……
    济宁城东。
    演武厅靖南军中军大帐之中。
    “黄台吉,终于动了……”
    陈望高居于主位之上,俯瞰着半跪在帐中的令骑,他已经收到了李定国传来的消息。
    连绵的阴雨,阻碍了清军的行动。
    黄台吉抵达济宁城南已经有了近十日的时间。
    雨水是在黄台吉完成了休整,领兵准备南下之时便开始下的。
    黄台吉领兵至府河的北岸,与他们隔岸而对。
    阴雨,让黄台吉止步。
    雨水对于作战的影响极大。
    黄台吉在等。
    他想要等雨势一点点的扩大。
    想要等到一场大雨。
    大雨,确实会让他麾下的骑兵难以行进,战力大打折扣。
    但是大雨同样也会让靖南军的铳炮威力大减。
    燧发枪在大雨之中仍然难以使用。
    黄台吉正是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所以,哪怕是时间紧迫不已,但是他仍旧在等。
    只是。
    黄台吉没有等到雨势的逐渐扩大。
    反而是等到了雨势越来越小。
    反而是等到了山东频频传来的告急文书。
    反而是等到了关宁骑兵出击袭扰的消息。
    反而是等到了辽东腹地屡屡遭难的悲报。
    留给他的时间。
    已经接近于无。
    他不能再等下去了。
    时局如此。
    大势如此。
    “清军倾力而来,所部十四万之众。”
    黄台吉的麾下有八万五千人,就算是汇合多尔衮麾下所有可以调动的兵马,豪格也分出一部分的兵力前去。
    在济宁城东。
    黄台吉集结了所有的可用之兵。
    兵力达到了恐怖的十四万人。
    令骑的禀报,并没有引起任何一人的心绪。
    清军有十四万人。
    但是他们的兵力却也不差。
    黄台吉在城南驻兵的这十日时间。
    还有一支部队,从南面赶赴到了济宁的战场之上。
    这一支部队,成军已久,同样久经沙场,同样久经考验。
    他们是开封的社兵。
    同时,也是河南镇的第八师。
    在济宁的城东,靖南军的总兵力也已经达到了十一万之众。
    这是一场双方规模都超过了十万的平原野战。
    若是算上整个济宁的两军官兵,
第四百七十六章:竹帛千年载忠义-->>(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