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七十五章:大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安桥、下新关这两处关桥设防,布设炮台十三座,便可以完全遏制清军南下,对于我们在城西城东两地的部队所造成的威胁。”

    代正霖一边说着,参谋司的参谋武官也随之将一面面代表着炮队的旗帜插在相应的地方。

    “具体部署如下:令湖广镇第一师留下三千步兵以守济安桥,下新关使河南镇第三师同样留下三千步兵。”

    “十三座炮台,留下重炮十三门,野战火炮五十二门,每座炮台共五门火炮,足以支撑整个战局,瓦解清军南下之势。”

    “济宁城南城东两处城墙的炮台,基本已经被我军重炮阵地所摧毁,也难以对我军的部署造成威胁。”

    “如此,湖广镇第一师可调动兵力为一万六千人,河南镇第三师可以调动兵力为八千人,全部可以调往城东。”

    陈望的目光随着沙盘周围参谋武官的部署而游动。

    战场的局势也随着而逐渐的变得明朗了起来。

    陈望心中盘算。

    陈永福、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四部,合计有战兵四万六千余人。

    将周遇懋、高谦两部调至于陈永福合营,可用的兵马便能再添两万四千人,达到七万。

    他麾下的两营近卫步兵,加上近卫骑兵,在这些时日的进攻,总伤亡有六百余人,但仍有一万四千五百余人。

    近卫营的兵马,每次都是在关键的时候被陈望投入战局之中。

    因此所遭受的伤亡并不大。

    担任城南方向主攻,主要还是周遇懋和高谦两部。

    这两部折损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一千五百人。

    一个多月以来的进攻,各部的总伤亡差不多达到了五千人。

    而清军的伤亡自然是更多,依据各营的军报,以及前线的观测、夜不收的探报,参谋司保守估计清军的伤亡应当在万人左右。

    一比二的伤亡比,还是攻城战,在清军占据着堡垒城池作为支点的情况之下,这样的战绩不可谓不斐然。

    “城南的部署,便依照参谋司的安排。”

    陈望凝视着沙盘之上遍布的红蓝两色旌旗。

    “传令中军。”

    “即刻移营。”

    “再令左光先,明日四更造饭,五更拔营,移营至济宁城东,明日午时,我要在城东,见到汉中镇第四师的部队……”

    左光先麾下两万的兵马加入进来,在济宁东面的战场,他可以调动的兵马,便已经是接近十万。

    陈望下达完了最后的命令,转过身,重新望向远方在劲风之中飘摇的狼烟。

    现在,留给黄台吉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

    每托上一分,局势便对于靖南军越发的有利。

    靖南军的战争潜力,根本是清庭难以企及的存在。

    黄台吉自然也是知道这一点。

    战事每延长一点,清军便会更为虚弱一分。

    外藩蒙古的隐患、关宁仍在辽镇的控制之手,靖南军出兵山东,还有海上郑氏船队对于辽东腹地的威胁,都让黄台吉焦头烂额。

    前些时日,辽东的腹地多出都发来请援的军报。

    郑氏集结了三百余艘海船组成的舰队自山东登莱北上,沿岸袭击自金州,而后一路往西北而去,一路烧杀抢掠,直奔皮岛。

    战船所过之处,沿岸城镇尽遭荼毒。

    郑军分兵数路,如蝗虫过境般肆虐沿海。

    他们登陆后见人就杀,遇屋便烧,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郑氏的舰队甚至还分出一支进抵朝鲜,沿岸往东南方而去。

    明军的登陆,在朝鲜境内引起了极大的波澜,原本偃旗息鼓的朝鲜起义军,再度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

    清军的处境已经糟糕无比。

    所以,现在摆在黄台吉面前,唯一一条可选的道路,就是快速的解除济宁之围,在正面的战场之上,击败靖南军。

    只等大军完成了休整,从长途跋涉之中恢复过来之后。

    黄台吉便要立即带领军队南下进攻。

    一切,已经由不得黄台吉自己做主。

    大势如潮,滚滚东流。

    被时代裹挟的命运。

    终究。

    只能随着时代而沉浮。

    陈望的目光向下。

    军令通传之下,各营早已是人声鼎沸。

    各营兵马如溪水般涌出营地。

    一队队军兵从营门流出,在野地上汇成细流,又渐渐融成大河,继而向着城东方向滚滚而去。

    大风扬起。

    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万千的帜幡在风中翻卷,汇聚成一片又一片血色的浪涛

    陈望站在中军望台之上凭栏而立,任凭身穿的蟒袍在风中翻飞。

    (济宁之战的形势图,已经放到了彩蛋章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