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七十四章:堂堂之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大规模的会战。

    黄台吉的心中清楚。

    一旦输掉。

    战败的一方,便会就此落入万劫不复之地,再难以翻身。

    一方的士气、战意、军心,将会因为失败而彻底的瓦解,彻底的蒙上一层阴霾。

    从此之后,每逢再次对决,战败方都会想起战败时的景象。

    就像是在萨尔浒之战,在开铁之战,广宁之战之后的明军。

    明军在面对着清军的时候,士气天然就矮了一头,心中也会生出惧意。

    胜利不敢追击,失利则争相逃窜,战败则兵败如山。

    而除此之外。

    最为深重的影响。

    将会是他征召外藩蒙古的反噬。

    进入关内的外藩蒙古骑兵已经远远超过了他麾下的兵马总数,达到了十数万之众。

    若是一路顺风顺水,这些外藩蒙古的骑兵无疑将会成为他们大清最为强劲的助力。

    但是一旦连续遭遇挫败,尤其是这样正面超过十数万大规模的会战失败。

    只要陈望一封书信而去,外藩蒙古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倒戈一击,加入靖南军的一方。

    如今各旗军心浮动,外藩蒙古诸部也是异动频频。

    黄台吉不想打这一战。

    他不想将所有的一切全都压上。

    如今清国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这十数年来,实在是来之不易。

    黄台吉很清楚。

    到现在为止,他已经读过了很多书。

    他在《公羊传》中看到过一句话。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昔日蒙元入主中原已近百年。

    朱元璋于南京开国之后,誓师北伐,平定北国,却仍不罢休。

    洪武北伐十三次,深至捕鱼儿海,覆灭元庭,几乎杀尽了黄金家族。

    永乐之时,五出漠北,三犁虏庭。

    后世仍对蒙元征伐不休,昔日强盛无比的蒙古诸部,就此分离四散,直到今时都还没有缓过气来。

    嘉靖隆庆时期,蒙古诸部,出了一位雄主——俺答汗。

    在俺答执政期间,向南屡屡入塞犯明,并于嘉靖二十九年包围北京,制造庚戌之变。

    而后俺答向北、向西击败敌对的兀良哈万户及瓦剌等部,并占领青海,向东迫使蒙古宗主大汗打来孙东迁辽河套。

    但是最后的结果,在明廷军事、政治、经济的三重打击之下。

    俺答最终接受封贡,为大明顺义王,为大明金国之国主。

    正因为明廷对于蒙古的遏制,蒙古诸部不断的衰弱,才使得他们大清的崛起。

    否则蒙古也不会被他们大清所击败,成为他们大清的臣属。

    明廷的两百余年的作为,真正的诠释了,什么叫做九世犹可以复。

    历数上千年,诸如此类之事,汉武北伐,唐宗征虏,难以胜数。

    成化犁庭的旧事还在眼前。

    黄台吉的心中沉重。

    陈望如今执政南国,奉天子以令不臣,问鼎神器之心昭然若揭。

    只待建功立业,便可以挟大胜之名望,迫使明帝禅位。

    就算他们现在如今重新逃出关内,陈望也绝对不会放过他们。

    昔日蒙元衰落之时的旧事将会重演。

    昔日的明军北上万里,追元庭于捕鱼儿海。

    沈阳距离北国不过千里,陈望又岂能会放过他们。

    济宁城下,那一声声的雪恨,就已经是陈望表明的态度。

    一旦败出关内,哪怕是天涯海角,靖南军都会尾随而至。

    到时候等待着他们的,只有灭亡一途,再无他路可走。

    “不能输……”

    黄台吉喃喃自语。

    他的心中清楚无比。

    这一场仗,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陈望根本就没有给予他任何其他的选择。

    黄台吉的心中悔恨。

    他一生谨小慎微,深知以小伐大的不易,但是最终,还是太过于急切了。

    时机还未到,他就不应该领兵攻陷明廷的京师。

    是他的自己的选择,让陈望彻底摆脱了掣肘,将大义的名分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若非是如此,陈望麾下哪怕是再如何的兵强马壮,也需要继续积蓄力量。

    不说是如何摆脱明廷的掣肘,就算其真正的掌握了中国的权柄,号令北伐,也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来积蓄兵力。

    他们盘踞在关外之地,借助了地利和骑兵的优势,足以立于不败之地。

    靖南军虽然

第四百七十四章:堂堂之阵-->>(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