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哈拉和林的宗王按照当初匈奴攻败东胡的路径,去攻下呼伦贝尔?”
说到这里,李世民突然想到,有些兴奋的说道:“如果驻守在哈拉和林的宗王顺利的话,岂不是可以切断辽东国的后路,等到我朝廷大军进攻辽东国的时候,前后夹击,还能策反辽东国中的胡人。”
实际上李世民是非常喜欢分封的,这几年他就在琢磨着,让自己的功臣世袭刺史之职,然后在地方世世代代镇守。
他这个人比较看重未来,而且从他不愿意用皇权来凌驾于律法之上,而是借由素王代表的神圣来惩罚自己,而且愿意让宰相分权,就能看出他没有那种变态一样的,对皇权至高的追求。
他脑子里面没有那种一定要大集权的概念。
只要能够让国家长时间的稳定,他就愿意尝试分权。
换句话说,如果皇权受到限制,能够让大唐的国祚延续五百年,在他看来远胜过皇权独尊,却只有两百年的国祚。
见到洛苏点头,李世民手忍不住捻着白子磋磨起来,这对于任何帝王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
让功臣和宗室世袭刺史,他试探过几个人,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认为这是祸乱的根源,就算是举出了靖难诸侯的例子,他们也说“心怀利刃,杀心自起,况且人心不古”,仅仅世袭刺史都这样反对,那在哈拉和林册封一个宗王,那遭遇的反对是可以想象的。
毕竟这个宗王如果无能,那就不可能镇得住那群豺狼,如果宗王强势,那如果统合了草原,一旦生出反心,就会对中原的天子造成威胁。
这让一向果决的李世民也难以下定决心,这关乎的可能是大唐未来无数年的大事。
而且,李世民皱着眉头说道:“国师,如果要派遣宗王的话,那该让谁去呢?朕心中没有合适的人选。”
河间郡王李孝恭这种不用想,让他去安西已经是李世民所作出的最大让步,适合这件事的其实齐王李玄霸,但李玄霸的能力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况且让李玄霸去漠北吃沙子,他也不忍心。
说是出去做王,但哈拉和林那地方,流放的人都嫌弃流放的差,李玄霸要么待在齐州、要么去扬州、苏州、荆州这种地方享福,怎么也会不想去哈拉和林。
洛苏提出了一个人选,“天子觉得蜀王李恪如何?”
“恪儿?”
李世民重复了一遍,然后一下子被沉默了。
蜀王李恪,母亲杨妃是隋炀帝之女,身负两朝皇室血脉,这个杨妃可不是李元吉的女人,那属于谣传。
蜀王李恪实际上颇受李世民宠爱,甚至可以说,除了长孙皇后的儿子之外,李恪是最受宠爱和重视的,包括在李渊的武德年间。
武德三年,李恪才两岁,就被册封长沙郡王,和李承乾是一个级别。
武德八年,才七岁,授梁州刺史,改封汉中郡王,这可是当初刘邦的封号,从汉朝开始,汉就是一个尊贵的封号。
贞观元年,以皇子的身份,从汉中郡王晋封为汉王。
贞观二年,年仅十一岁,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诸军事,比一直受到李世民宠爱的魏王李泰还要受宠。
贞观五年,拜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这可是距离长安最近的几个州。
贞观七年,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这下就真正厉害了,因为李世民真的让他去赴任,李玄霸是封号齐王,而李恪是真齐王!
亲王爵位,益州大都督,又都督齐地诸州,虽然他不是嫡子,其实他的待遇一点都不比嫡子差。
而且他虽然不是嫡子,但在这个讲究血脉出身的年代,他比起谁来也毫不逊色。
最关键的,也是李世民喜欢他的一点,那就是李世民是真的能从李恪身上看到自己当初的影子,英武果敢,擅长骑射。
简直和当初在太原之时的自己,一模一样。
如果不是出身原因的话,他一定会立李恪为太子,只可惜是隋炀帝的外孙,母亲是杨妃。
现在的李世民不会考虑让他当太子。
但如果让李恪去漠北的话
第十六章:蜀王李恪,燕王与烈日可汗-->>(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