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二二章 我们也许已经成功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的身份参与简单的科研工作。

    在这些直接实验的同时,还要继续评估机器体内的数据变化,以及能量场的变化。

    朱靖垣看完之后思考了需求,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提什么要求。

    自己没有看到现场,对于项目没有整体的了解,对于细节更是一无所知,胡乱给意见不太好。

    不过朱靖垣确实期待实验结果。

    结果到了第二天,朱靖垣还真的见到了更加重要的实验结果。

    工匠们更加确定这些机器已经有自我意识了。

    主要是他们之接参与的那些实验,在他们参与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

    首先,作为机器的瀛洲五号对于数据问题格外的敏感。

    人们处理大量庞杂复杂的数据的时候,需要借助计算机工具编制各种程序。

    拟定各种各样的条件和限制,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过滤搜寻。

    瀛洲五号经常能够一“眼”看出存在的问题。

    只要完整的扫描一遍数据,就能迅速发现绝大部分细微的问题。

    包括处理工具无法通过条件筛选出来的数据。

    相互之间有复杂关联,大量数据互相印证,才能确定有问题的数据。

    在传统计算机程序里面,甚至是在传统的单体智能机器上,做起来都像是大海捞针的问题。

    在它们这里都是摆在台面上的东西一样清楚。

    按照瀛洲五号自己的回答,它们看那些数据中的问题,就像是人类强迫症看到规则画面中的污点。

    那些不和谐,不合群,让人感觉扭曲的数据,都格外的显眼。

    应该是由于脑子结构相似的原因,它们处理数据的过程有着类似于人类思维的跳跃性。

    同时它们仍然还是机器,所以还有着传统机器的准确度和速度。

    所以他们能够迅速找出数据问题的所在。

    比人类和计算机快很多,比人类配合传统智能机器都要快。

    然后,它们的总体基础学习完成后,就不需要再由人类准备和安排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了。

    如果是传统的智能机器,面对完全新形态的新需求的时候,可能需要专门安排新的训练制作数据模型。

    但是瀛洲五号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迅速的自行完成这个准备过程。

    然后迅速进入实际的处理阶段。

    按照工匠们的感受,用传统计算机和智能机器工作,就好像是人在在训练动物干活。

    几乎是任何细节功能都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

    而让复杂智能机器配合工作,真的像是一个格外聪明的人配合自己一样。

    传授给它们足够的知识,它们就能自己做事了。

    工匠们不需要抓头发准备训练方案,考虑怎么教一个聪明的傻子明白自己要让他去干的事情是什么了。

    它们的自主性以及由此延展出来的各种特性越来越明显。

    最后,它们也暴露出了很多明显的“缺陷”,最起码在人类看来是缺陷的情况。

    它们仍然没有“想要做的事情”。

    由此延伸出来的情况就是,如果人类不给出任何目标,它们就真的像空转的机器,什么也不会做。

    有工匠觉得,如果人类忽然消失了,它们可能会就这么发呆到机体腐朽。

    就像是没有生命的机器或者是死去的尸体一样。

    不像是“活着”的东西。

    它们对于活着这个问题的不在意,也让工匠们感觉矛盾和不真实。

    它们又反过来对工匠的矛盾和不理解感到不理解。

    它们自己说自己本来就是机器啊。

    本来就不是生物。

    总而言之,它们的很多特征和状态,在人类的角度看是难以理解和不真实的。

    不过这不妨碍它们成为最好用的科研机器。

    它们参与科研工作,能够直接大幅度加快人类的科研效率。

    所以朱靖垣当初的判断也许并没有错,这种智能机器也许就是人类快速跨入下个时代的关键。

    工匠已经建议,正将智能机器分成两个大类,简单智能机器和复杂智能机器。

    简单智能机器,就是用单个或者是少数几个计算机组成的机器。

    复杂智能机器,就是用大量小型计算机组成的机器。

    以后,未来,简单智能机器,将会主要用于民用行业,或者是简单重复的日常工

第六二二章 我们也许已经成功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