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八九章 摩尔定律和半导体工艺制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懂了。

    最关键的是,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速度,确实能够完成他们宣称的目标。

    晶体管的密度真的两年就能翻一倍。

    他们甚至能够持续数十年始终保持这个升级速度。

    这就让所有没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相信,投资这个产业绝对不会亏。

    所以摩尔定律虽然不是科学规律,只是经验总结和发展计划周期,但是却发挥了宛如定律的作用。

    极大的推动了半导体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扩大了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

    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行业发展标准。

    那么现在的大明?

    大明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计划,不需要专门喊一个两年计划的口号。

    与此同时,大明目前的整个半导体产业,都完全在大明皇室和朝廷的完全掌控之中。

    所有的厂商都是同一个系统内的,本来就在理所当然的互相配合。

    也不需要专门喊口号让大家保持同步。

    最后,摩尔既然是供应链周期和行业口号,并且在数十年内都基本保持住了。

    那这个速度就不是半导体产业升级速度的极限。

    肯定是留有余量的。

    最起码,在持续四十年的时间内,intel自己显然是留有余量的。

    不然intel也不会有牙膏厂的绰号。

    在历史上,摩尔在1965提出的口号,是一年翻一倍。

    后来可能是发现这个速度难以实现,或者其他的厂商可能跟不上,就在1975年改成了两年翻一倍。

    到了1997年的时候,他再次做了非正式的折中化修正,改成了一年半翻一倍。

    实际上从七十年代开始算起,直到新世纪初的总共四十年里面,晶体管的增加速度都是两年翻一倍。

    大明现在的情况与另一个世界截然不同。

    半导体产业有大明皇帝和朝廷直接的推动,无论是资金和政策都是完全敞开了供应的。

    相应人员不需要考虑想办法拉投资。

    还有新产业集团统一协调研发和生产节奏,不需要在多方厂商关系协调上浪费时间。

    关键有大明皇帝直接给出的正确方向。

    所以大明有机会直接实现单位面积晶体管数量一年翻一倍的目标。

    在这个内部会议上,朱靖垣按照自己前世的经验,把自己知道的可能有效的技术方向都列出来。

    让汪莱安排多组人员分头去攻关这些技术。

    首先提出步进式光刻机的设计逻辑,提出微缩光刻的技术方向。

    原有的光刻工艺中,物理机械手段直接生产的电路板的母版,其精度是有其极限同时也相对不容易提升的。

    但是可以通过曲面透镜投影缩放的方式,照着大模板来生产更小的芯片。

    要求光学厂商配合研发更高精度的镜头。

    然后直接提出浸润式光刻技术的逻辑,让工匠从一开始就直接去走浸润式光刻的方向。

    按照光刻机的逻辑,光源的波长越短,就能够生产出制程越小的芯片。

    但是又不能无限短,最短的X射线会直接穿过物体,导致无法通过透镜和反射来缩放图纸。

    只能在工艺水平大幅度提升后,用在少数有特殊需求的半导体产品上。

    常规光源的升级过程,就是不断地寻找无限接近X射线,但是又不能出现X射线现象的光源的过程。

    最早的光刻机光源是可见的蓝光,波长是450纳米,实现了微米级的工艺。

    在微缩光刻时代,迅速转入不可见的紫外光时代。

    波长降低到了365纳米,实现了800纳米到280纳米的工艺。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是在紫外光的范围内,持续不断地缩短波长。

    直到波长为193纳米的节点的时候,已经可以用来生产280纳米到65纳米制程芯片了。

    如果按照这个方向继续下去,本来应该去寻找波长157纳米的光源,开始生产45纳米及以下的芯片。

    但是当时的光源开发公司,在研制波长157纳米的光源时遇到了困难,或者说是瓶颈。

    当时的光刻机产业的领头羊尼康在157纳米光源上头铁了很久。

    而台积电的林本坚发现了另外一个方向。

    光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光源的波长也会有相应的缩短。

    所以193纳米的光穿过一层水之后,就有了等效于134纳米波长光源的效果。

    于是,台积电和阿斯麦尔合作,以林本坚提出的方向为目标,研发出了浸润式光刻机。

    意思就是泡在水里面光刻。

    继续使用193纳米的光源,推动芯片制程从45纳米继续上升,最终的极限做到了7纳米工艺。

    直到深入5纳米制程范围的时候,193纳米的深紫外光源才彻底走到了尽头。

    半导体产业不得不尝试更换波长13.5纳米的极紫外光源。

    所以对于大明而言,当然可以尽快用攻关浸润式光刻技术,但是在新光源的研究上也要不断努力。

    另外,前世所有用过的已经成功的路,当然是已经确定可行的路。

    前世没有采用的道路,也未必是不可行的。

    以现在大明的资源,对于后世出现过其他方案,也可以让工部有选择尝试。

    说不定能够实现比原有道路更好的效果呢?

    比如说“同步辐射光源”设施,本身作为一个其他方面的科研设施,其原理使得其能放出各种波长的光。

    包括最为接近X光的“极紫外光”。

    实际上,历史上早期的光刻机技术验证,也曾经用过同步辐射光源去做研究和验证。

    但是同步辐射光源的性质注定了难以商业化。

    大明这边也可以尝试,建设大规模的同步辐射光源,在它的基础和原理上讨论,各种光源和光刻的可行性。

    

第五八九章 摩尔定律和半导体工艺制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