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会。
那些信不足以动她的心。那些人不足以动她的意。
对床的东北女孩说她假清高时不时给个眼色看。她倒也不怨自己不是清高只是淡惯了。亲人不在身边哥哥和唯一姐太忙。就是在也浓烈不起来。
就像喜欢那些文笔随缓疏朗的作者心境也如此。偶尔投稿里有出众的会想象作者的样子见了文不如其人的大有人在礼貌的商讨着稿件她的凡心还是动也没动。
十八岁以后她就这样。成*人了做自己想做的。如同生日时哥哥和唯一在贺卡上给她写的成年祝词。
“想什么呢?看你在湖边一个人坐着春天风冷小心感冒!”戴阳走到眼前手里拿的不是教材像是杂志。
“看什么呢?”她欠起脚尖也想看看他却故意把杂志举高只让她看到封面上《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几个英文字。
“写论文在图书馆翻资料无意间看到一本老杂志拿给你看!”他说着展开书页献宝似的放到她眼前。
英文并不差那是去年的杂志了关于全美一个建筑比赛的报道有些获奖作品的访谈。一等奖并列了两组照片一个充满中式风情另一个有后现代的前质感。
“你看吧我还要回图书馆查学报和校刊晚上记得吃饭。”说完拍拍她的肩转身跑走了。
她没有顾上和戴阳告别只是坐回湖边的石上专注的翻看那本杂志。
获奖感言只是寥寥数语获奖者的合影有些模糊了。率先翻到专访那页抓着每个字句的读着。这么久以来几乎不曾得到过她任何消息。
那个叫郭涛的获奖着刊着他和女友的照片她给了他灵感所以他取名设计“蓝”。当年轻涩的模样已经褪尽风情万千依在那个陌生人身边身后是一片异国都市的繁华景象。
封蓝看到堂姐竟然陌生了为什么会出现在一本美国杂志上她不是该在德国学设计吗?
一拖再拖的回国日期等的旭姨心焦憔悴。
下一页撞进眼里的是他黑透的眸子他们并列第一获奖的合影里却把自己隐在后排。
访谈里的话她无心看只是又翻回前页的作品照片莫名心跳加。
似曾相识的勾栏玉砌当年他做了小小的模型当作礼物如今仍摆在哥哥房里而照片里只是更形江南秀美的诗意朦胧红色成了国剧院标志性的中国符号。
像昆曲又像诗。迷离充满怀旧气息。
她寻着作品下面的标签英文名字后面篆书写着两个汉字――“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