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八十四章低端局打多了会融入那个段位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抢掠来的家财,得有一半分给他人。

    (清军规定送同僚尸体给他的家人,会得到他一半的财产)

    不仅命没了,想要给家里人多留点钱,都做不到。

    这便是清军此番战败的诱因之一,即使是皇太极亲自领兵。

    但到目前为之,皇太极还没有发现这个漏洞。

    或许他虽然文治武功都强于其他首领,但也不擅长或者不屑下基层与那些人沟通。

    总觉得军事力量强,就能掩盖一切,暴雷只不过是能掩盖多久的事。

    这便是封建上位者的局限性之一。

    金国凤的战绩上报朝廷,崇祯大喜。

    辽东那地界,已经好久不曾传来有利大明的消息了。

    金国凤直接被崇祯提拔为宁远总兵,连他带儿子都世袭锦衣卫千户。

    但祖大寿却丝毫不为金国凤感到高兴,甚至连嫉妒的心情都不会产生。

    因为他早就了解了崇祯的脾性,他发现这个人一旦好用,非得用到死才会罢休。

    无论是被敌人杀死或者被他这个当皇帝的杀死,总之都是用到死。

    在祖大寿看来,金国凤他离死也不远了。

    上一个让他觉得可惜的便是卢象升,本来就不该死,有他在,中原各地的叛乱还会收敛一些。

    至少停驻在宣大,也能让贺今朝忌惮一二。

    无奈皇帝的操作,总是能不自觉的往皇帝对手希望发展的方向发展。

    祖大寿远离漩涡中心,看的也越发的清楚明白。

    吴三桂如今是副总兵,对于金国凤立功也颇为羡慕。

    “舅舅。”吴三桂脸上露出不解之色:

    “这鞑子如今怎么这般容易杀了?”

    祖大寿倒是清醒的很,对着吴三桂道:

    “侥幸罢了,你看皇太极下一次出兵,金国凤还能占到便宜吗?他不死就已经非常幸运了。”

    “金国凤不足三千人驻守松山,抗住皇太极的勐烈攻击,取得如此大捷。”

    吴三桂没明白,继续发文:

    “如今金国凤为宁远总兵,麾下将士过万,宁远城要比送山城坚固许多,舅舅为何也不看好他?”

    祖大寿却是站起来走了几步:

    “如今形势,张献忠在湖广、四川等地作乱,李自成在河南等地杀王爷抢粮,卷起数万人,声势浩大。

    唯独锤匪贺今朝一动不动,一副缺粮,像是在应付旱灾的迹象。

    但是他外甥李定国可是率兵囤聚在四川,说不准就能一锅端了督师杨嗣昌。

    中原各地大乱,这些人都在争相啃食大明壮大,辽东的皇太极也想与贺今朝一样稳坐钓鱼吗?

    不,他也想要来分一杯羹!”

    “舅舅的意思是?”吴三桂面露疑色。

    “这只不过是他的一次试探性进攻,接下来皇太极便会围绕着宁锦防线,大举进攻的。”

    不得不说祖大寿盘踞辽东这么多年,眼光还是有的。

    现在说一句祖大寿冠绝明将之上当属第一也不为过,当然崇祯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而这一点也正是目前吴三桂所欠缺的。

    “舅舅,那得赶快向朝廷叫援军,莫要等到清兵到了城外,再叫支援,可就晚了。”

    “援兵?”祖大寿哼了一声:

    “金国凤刚刚打了大胜仗,清军狼狈退走,我就向朝廷要援兵。

    以皇宫里坐着的那位皇帝的性子,他指定不会相信的,更不会派人来的。”

    “可是洪承畴在蓟镇等地坐镇,拥兵几十万人呢,皇帝不懂,他定然能懂。”

    吴三桂心思也有些急切,纵然他觉得皇帝不信任他们辽东军将,可此时也并不是很想剃发降清。

    毕竟以他跟祖大寿的关系,很多旧人都给他写信劝降。

    作为祖大寿重点培养的辽东将门接班人,自是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但对于辽东将门而言,最好的局面就是稳住现在的状态。

    “几十万人马?”

    祖大寿对此更是表示不屑,洪承畴的手段都是他玩剩下的。

    报给皇帝的数目,不过是为了多要些军饷,实际人数能有三成就算良心了。

    在这三成当中,又有三成敢战精锐士卒,祖大寿便觉得是洪承畴治军有方了。

    再加上洪承畴的基本盘已经丢了,他上哪里去搞粮饷?

    

第九百八十四章低端局打多了会融入那个段位的-->>(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