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六十三章人总会成长的(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对于杨嗣昌的辞职,崇祯也只是让他落职带冠行事。

    但是对于目前的军事行动,得找个人替代卢象升。

    想来想去,杨嗣昌想到了在诏狱关着的傅宗龙,提议把他放出来接替卢象升。

    崇祯表示赞同,现在就只能从诏狱里挑选一下可用人才,让他顶在前头。

    可在此之前,与傅宗龙一同被抓的邵捷春,自知无法出狱,于是在狱中服毒自杀,没有看到傅宗龙出狱的节目。

    傅宗龙出来之后,总觉得有些不真实。

    崇祯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官职让傅宗龙接替卢象升,总督各镇援兵,并赐以尚方宝剑。

    但傅宗龙看着清军传来源源不断捷报,立即让他陷入了工作当中,想要遏制住清军。

    经过他不眠不休的研究,发现目前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不可轻战,严加防守,伺机反击。

    可当他觉得有机会反击的时候。

    最让他绝望的事是,随着卢象升高起潜的战败,傅宗龙此时虽名为总督,实已无兵可督。

    属实是光杆司令了。

    除了研究战报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

    难不成放出来又是背锅用的?

    毕竟他总督天下勤王兵马,清廷如此肆虐,责任在他啊!

    为什么朝廷那么多的大臣都不举荐,偏偏举荐一个在诏狱里吃牢饭的人?

    还不是因为清军几次入塞劫掠,让许多大臣都明白,好好干事能有什么好下场?

    看看那些好好干事大臣的下场?

    不如直接摆烂,少干少错,还能保住性命。

    傅宗龙好不容易出去收拢溃兵,把虎大威、杨国柱等残兵纳入麾下。

    结果因为傅宗龙与与杨嗣昌、高起潜意见亦不一,以至崇祯降旨责备他,他率残部到了京师外面,都不准他进入。

    故而傅宗龙总督天下兵马对抗清兵,先体会卢象升的路线,跟自己人先对抗一阵吧。

    毕竟「攘外必先安内」!

    内都安不了,如何能攘外啊?

    杨嗣昌倒是把这个谋略贯彻到底了。

    洪承畴带领数目庞大的勤王军北上勤王,希望皇帝能够给他们下发军饷,否则路上难免会哗变,还不如不去勤王。

    可崇祯已然是个穷逼了!

    内帑都掏不出来二两银子,他开始向勋贵们借钱。

    因为崇祯经过清军的几次入塞劫掠,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勤王兵是需要吃饭的。

    否则山西巡抚、总兵耿如杞、张鸿功的旧事在重演,崇祯也遭不住。

    至少要保证勤王兵不哗变呐!

    经历过几次之后,人总是要学会成长的。

    无论是崇祯还是他底下的大臣,都成长起来了。

    至于给勋贵们还钱,崇祯都没想着要还这件事。

    你们世代接受皇恩,到了国家危急之时,不得帮忙填窟窿?

    谈还钱那不就是俗了?

    一个皇帝成为失信人员以及老赖是非常严重的。

    你看他下一次还能不能借到几十万两银子。

    大明的财政已经快要崩溃了,崇祯能不能收上税银,补充下一波军饷,还是个未知数呢。

    甚至借钱的人还会被没有给皇帝借钱的人嗤笑,看看蠢逼是怎么被皇帝骗的?

    皇帝如此失信的行径总算是,解决了勤王兵的吃饭问题,让勤王兵他们不至于跟着清军劫掠,过于频繁的举动。

    毕竟京师周遭的百姓,除了被清军劫掠外,还得被欠饷的明军劫掠。

    属实是本以为大明天军到了是解救他们的,没想到不仅没有把他们从泥坑里带出来,反倒把他们脑袋也踩进泥坑里。

    勤王兵没有把被抢掠百姓割下脑袋,再把头发剃成清军的模样,就已经算是这帮勤王兵有点良心。

    但不多。

    多尔衮见明军如此畏惧,更是心生不屑。

    因为大明京师周遭已经被清军洗劫几次,多尔衮见部下劫掠的物资并不是很喜人,向西劫掠到山西边境,再远就直接就pass掉。

    锤匪贺今朝是有实力与大清在野外对战的,且己方是来抢掠壮大自身,而不是帮助大明去削弱贺今

第九百六十三章人总会成长的(求月票)-->>(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