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35章 大明田赋之谜,改革势在必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将其他苛捐杂税、徭役等都并入了正税一起征收,且落实得很好。

    再加上粮食增产,吏治清明,官府积极应对天灾,工商业大发展,赚钱机会增多,百姓生活实际比万历年间要好上一大截。

    问题是,万历时朝廷所得税入主要是正税,其他苛捐杂税不是地方用了,就是在无形中消耗了,或是根本就没有转化为银钱显示在账面上。

    所以,这里就让昭武时期的田赋税入比万历时期又高出个两三倍。

    再次,万历年间银子比如今值钱。

    当年米面市价大概是0.8两银子一石,如今却是1.5两。即便将如今的米面市价按照1两一石计算,大明银子实际价值也是降低了五分之一的。

    最后,朱媺娖刚才的计算漏掉了非常关键的一点——皇室、藩王、勋贵、士绅等的免税特权!

    藩王就不说了,如今大明藩王在本土的田地都被没收为官田了。

    但皇室、勋贵加士绅群体的免税特权仍旧覆盖了相当多的土地。

    前面的几个原因,使得昭武朝税收应是万历朝的五六倍。再算上免税特权这个大原因,增至七倍多是可以理解的。

    之后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如今朝廷每年田赋真收到了1.5亿两吗?

    朱媺娖看了去年的税收,朝廷田赋税入实际只有8000千万两(清乾隆时期最高为七千多万两)。

    】

    相交于万历六年的2000万两是增加了四倍左右,可相较于她方才所估算的1.5两却少了近一半!

    即便除去今年部分地方才完成清丈田亩、摊丁入亩的工作,再除去南海、宁绥、云中及青海地区增加的那些田地,缺口也不该多达7000万两。

    由此可见,这免税特权每年至少令大明少了几千万两的田赋税入!

    想了想,朱媺娖提笔在一张宣纸上写下“五千万两”几个字。

    盯着这几个字,她不禁喃喃道:“看来必须得进行田赋政策的下一步改革了。”

    后世清朝将这一步改革称为“士绅一体当差纳粮”。

    但朱媺娖觉得,她若进行相关改革,大约不能如此称呼。

    因为清朝的皇室、勋贵群体是不需要当差纳粮的,而她则准备让皇室、勋贵跟士绅一起当差纳粮!

    这时,一旁的连翘轻声提醒道:“陛下,快要五点半了,可需要让膳房准备晚饭?”

    “嗯,让膳房准备吧。”朱媺娖说完,随便点了几个菜。

    然后她坐在龙椅上就不禁想起了郝光明,心道:也不知相公在云南那边是否顺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