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2章 产房传喜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西。

    你看郑希才出息一回,知道来家里帮忙收拾,可东西城住着,又能有多远,一个月都不回来一趟。

    但王淑华和郑树森说过了,儿女都不是上进的材料,跟李学武也不是一个性格,更融不到一个圈子里去。

    老话都讲,惜福惜福,现在全家安康就是福气了。

    郑希才经过了这一年多的磨练,终究是有了一些长进的。

    看得出他爸在市里如履薄冰的也不容易,背后的刀子不知道捅了多少回。

    别的且不说,就是他自己,又是遇到了多少次明枪暗箭的。

    躲是没处躲的,地方就这么大,总不能因为怕出事而不去上班吧。

    刚刚李学武来的时候,郑希才也主动打了招呼,便忙活着手里的活,也说了几句客套话。

    双方都因为去年郑晓燕那件事心里有了疙瘩,他帮自己妹妹说话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正因为李学武的主动退让,或者在处理这件事时的不留情面,也让他们没了再进一步接触的意义。

    郑晓燕回去厂里没少挨埋怨,津门电子厂搞的收音机在京城彻底被清了出去。

    要说全赖李学武介绍给她的关系也不对,引狼入室不能这么说。

    但这件事终究是导火索,津门电子厂处理的太过于霸道,没料到东城一监所的那位更霸道。

    双方谁都没给自己留余地,鱼死网破,合作终止。

    一监所重新找了合作单位,与京城电视机厂进电子零件,反正对方也不生产收音机。

    津门电子厂的商品则是被黄干蛮横地给扫了出去,损失了一大块市场。

    要说这件事谁对谁错,都过了这么长时间了,说也没有意义。

    郑晓燕从未想过她自己损失了什么,或者说她拥有过什么。

    其实王淑华点过她,作为郑树森的闺女,能叫电子厂的领导吓唬住,她算是白活了。

    正因为如此,郑树森和王淑华都看出来了,这对儿女都没有再进步的才华和能力,也就熄了教育开导的心思。

    就算郑树森现在走的高又如何,还能把这职务传宗接代咋地?

    没能耐就没能耐吧,要真跟李学武比,较这个真儿,他们是不愿意的,孩子们要走弯路。

    李学武从干妈家里出来,还特意去了体委李主任家坐了坐,拎的四盒礼,算是答谢媒人之情。

    老讲儿,答谢媒人要三年。

    也就是说,李学武要往媒人家里走动三年,年年都得四盒重礼。

    说是重礼,其实是礼轻情意重。

    烟酒茶糖四盒礼,拢到一块能花多少钱,真花了大钱,李主任家里也是不能收的。

    再加上他丈人的关系,更是不能拿着厚礼去寒碜人的,凭白叫人家笑话了不是。

    现在丈人一家都不在京城,他向上走动,自然是带着丈人的影子。

    这不是他想不想带的问题,而是上面的关系往下看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是谁的姑爷。

    如果他爹李顺有同等的地位,那也会带上他爹。

    年轻,就是这个事,等什么时候羽翼丰满了,做出成绩了,人家才会说他是谁谁谁。

    李学武没有比较的心思,更没有要强的念性。

    尤其是顾家这边的亲属,跟顾海涛一家可能关系处的很好,但对顾宁这一支,总因为某些原因显得不是那么亲近。

    这可能跟顾宁的性格,以及李学武的年轻有关系。

    相对于介绍到李学武的职务,或者说早就了解到关于他的资料,甚至在最近家里常常会提及的人,就这么年纪轻轻地坐在那,任是谁都会忍不住的打量和观察。

    尤其是年轻一辈,真有同样年龄的会更惨,这人真怕比。

    最惨的其实是那些比李学武岁数大的,但职务和影响力远不及他的,坐在一起都不知道是该嫉妒,还是该亲近。

    李学武倒是很轻松,他已经习惯了这样复杂的场面,就是关系再复杂、情况再矛盾的场面他都经历过。

    反正这些亲戚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说多说少的,他全当听不见。

    都等回到家了,李学武才算是跟顾宁抱怨起今天的辛苦。

    晚饭过后,用着电话联系了远在金陵的丈人和丈母娘。

    丈人是忙的,就算在二线了,晚上依旧联系不到人。

    照例是丈母娘询问顾宁的状况,李学武见顾宁不想说这个,只能是代为回答。

    许是丁凤霞听出了闺女的不耐烦,又见女婿的悉心照顾,只能是长叹一声。

    对于这个闺女,她是没法了,只能在心里默念亲生的,不生气,亲生的,不生气。

    李学武特别能理解丈母娘的心情,有的时候他看李姝也是这么个心态。

    在把今天走亲戚的情况跟丈母娘汇报之后,也得到了来自丈母娘的夸赞。

    同时丈母娘也在电话里表示,一等顾宁生产,她便要回京来照顾一段时间。

    李学武怕丈人身体不好,丈母娘来回折腾费劲,有意劝她不要辛苦。

    倒是丁凤霞理解女婿的心思,心里高兴,嘴里也说着走了大半年了,终究要回来处理一些事情的。

    这么说着,双方约好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才算是挂了电话。

    顾宁听见母亲要回来照顾她,脸上便有了一丝生无可恋的颓败感。

    她都能想得到,母亲过来照顾她,每天都要唠叨她多少话。

    尤其是生了孩子以后,多了一个人,她还要坐月子,指不定要多热闹呢。

    一想到这,顾宁就忍不住的皱眉头,看着李学武问道:“你就不能说不让她来吗?”

    “……”

    李学武无语地看着她,苦笑着说道:“你是不是高估我的地位了,还是怀疑我的品行?”

    顾宁没理会他的胡说八道,撑着身子回了房间,看着已经睡熟的李姝,不知道生下来的这个会不会也是一样的淘。

    关于这一点,李学武也给不出正确答案,他更希望顾宁能用数学的解决办法来尝试一下。

    那就是多生几个,总有乖巧懂事的,这是概率问题。

    顾宁只给了他一个想清楚再说话的眼神,就这一个都快让她烦死了,还要生?

    ——

    “生了?”

    “升了!”

    “生了!”

    从二月二号星期一开始,好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

    先是借住在四合院李学武那间房里的费善英生了,六斤八两的大胖小子。

    周一李学武上班的时候,沈国栋特意赶着中午时间打了电话到他办公室,传达了这一喜讯。

    闻三远在港城,把老婆孩子托付给这些兄弟们,李学武作为“带头大哥”自然要做出实际的表示。

    其实周一这天轧钢厂有重要的工作和活动。

    有人事处牵头,生产处、管委办协助,其他关联部门共同组织的岗位技能竞赛今天正式开始。

    在完成了一个月的大学习和大培训之后,到了检验真功夫的时候了。

    年前的最后一周,大家伙都瘪着一股子劲儿,到底是要看看自己的技能等级排名在厂里是个什么水平。

    尤其是关乎岗位去留,很多人从一月初开始,便连家里的琐事都不顾了,一心扑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上来。

    厂里公布的人事考核和岗位调整方案可没说照顾家庭所在地。

    谁也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被分到千里之外的钢城或者营城去上班。

    一方面是工作地点实在是遥远,生活不方便,探亲也不方便。

    另一方面则是面子问题,都在一个车间里上班的,要是自己被刷下去了,不就是他技术不如人嘛。

    这年月工人还要面子,没有故意摆烂的情况,争先进是永恒的旋律。

    在人事处协调各方力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在广播电台开通了方便学习的栏目,就是为了筛选出厂里需要的技术骨干,摸清楚现在工人的技术水平。

    方便年后开展人事变革以及劳动力调整。

    工厂的发展需要有人做出牺牲,但组织更要兼顾人性化和特殊情况。

    所以从周一开始,理论开考,根据岗位不同,设计了不同的理论考卷。

    职工们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公正。

    因为要实现不停工考核,所以考卷都是制作了三批,准备了一个月,人事处力求尽善尽美。

    李学武作为协调主管,也在现场监督,不过听到沈国栋来电话,还是将工作临时交给了于德才,乘车前往医院看望费善英。

    费善英的身体还是有些虚弱,不过中医院给了她赵雅芳的待遇,护理条件很不错。

    看见李学武抱了孩子,她也是忍着眼泪笑了起来。

    “三舅来了消息,说他当爸爸了,就是隔得有点远,这孩子就叫闻远”。

    沈国栋有些好笑地介绍了闻三儿的消息,不仅把李学武逗笑了,就连费善英都有些忍不住笑了出来。

    她心里是有些不舒服的,毕竟生产这么大的事,闻三儿都不在身边。

    即便是知道他在做工作,在做大事,又是山高水长的,哪可能一直在家照顾她。

    尤其是李学武和沈国栋对她的看顾和照料,怕她一个人在家危险,特意把她安排在了后院。

    也正是这么悉心的照顾,所以她一觉得要生的时候,只冷静地叫了儿子去前院找人。

    张新民今年都五岁了,什么都明白,知道妈妈要生小宝宝了,撒开腿儿就去了李家叫人。

    沈国栋他们早有准备,听见刘茵招呼,很有经验地把人稳稳当当地送到了医院。

    真就没费多少力气,闻三儿得了一个大胖儿子,李学武是又欣慰,又松了口气。

    闻三儿远在港城打拼卖命,家里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叫他拿什么补给人家。

    现在母子平安,自然是千好万好,万事大吉。

    且刚从医院出来,正遇着顺路来看望的姬毓秀。

    两人见面,姬毓秀第一句就问了生没生,再说过几句后,又说了她也升了。

    真是产房传喜讯,生(升)了。

    刚刚完成的组织谈话,姬毓秀接到调令,去分局正治处,任机要科科长。

    虽是平级调动,但李学武也得承认,在机关总比一线所要强得多。

    姬毓秀却知道自己因为啥升了,这会儿分享了喜讯后,又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二哥……我……”(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