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86经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医理会医术的人,尽快潜伏到黄台吉身边给我盯着。”

    之前锦衣卫安排人去了归化城,只不过目标是俺答汗,现在增加了黄台吉。

    “是,末将下去就办。”

    刘守有跟着走一圈下来,话没多说,但是对内阁对蒙古的打算已经有了了解。

    现在不会过多关注蒙古事务,但是后面就不一样了,一切都要等布塔失里成年后。

    “那兵部那边”

    刘守有忽又问道。

    “按惯例,涉及蒙古的,该给他们抄录一份就给他们。”

    魏广德不认为俺答汗的死,短时间内会对大明边防有什么影响。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黄台吉应该更惧怕大明插手顺义王的承袭。

    “不过告诉张科,此事兵部可以行文边镇加强戒备,但也无须担心。”

    魏广德继续说道。

    “是,魏阁老。”

    刘守有答应一声,没有跟着回值房,当即告辞离开。

    他还得回去布置探子,要把人送到黄台吉身边去。

    锦衣卫已经通过努力在蒙古各王公大臣身边安插了眼线,当下再要安排人靠近倒也不是很费事儿。

    不过还是得周密部署,免得一个不慎暴露导致前功尽弃。

    而在下午,小皇帝朱翊钧就在宫里看到关于蒙古的情报,不过只是随便瞟了两眼就放到一边。

    他对俺答汗可没太深印象,毕竟没有深切体会。

    如果看奏疏的是隆庆皇帝,怕是当即就要让人准备美酒歌姬,好好的乐一乐。

    嘉靖二十九年那次,可是把他也吓得够呛,特别是在知道勤王大军遭遇蒙古虏骑突袭吃了败仗以后。

    其实那时候明军援兵多半是避战而不敢前,被虏骑偷袭也就是给自己迟援找借口。

    之后自然就是仇鸾集结齐各路援兵,而这段时间虏骑也完成了京畿附近的劫掠,准备打道回府。

    明廷自己吓自己,倒是把皇城里的皇帝和皇子吓的不行。

    张居正也把此事看的过重,以为小皇帝看到消息会让阁臣觐见,但实际上什么事儿也没有。

    不过下午,张居正还是把之前说的事儿安排下去,取消了以为翰林院讲官的课,安排魏广德接讲。

    小皇帝是在第二天才看到内阁这项安排,倒是很高兴。

    没去过江南,甚至都很少出宫,小皇帝对外面是真的好奇。

    上次去天津不仅没有熄灭这种好奇,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后天,嗯,挺好。”

    小皇帝心里说道,随即把奏本放到一边,眼光所及是书架,上面几份迭起来的奏疏映入他的眼帘。

    “嗯?”

    小皇帝心思一动,想到之前看到内阁奏疏,再想到这份调课的通知,小皇帝一下子猜出来内阁的打算。

    为此,朱翊钧心里多少还有些激动。

    是的,他觉得看透了张师傅打的算盘,而有点沾沾自喜。

    很快,两天时间过去,轮到魏广德去文华殿讲经筵。

    先去值房坐了会儿,看着时辰要到了,他这才起身向文华殿而去。

    到地方没多久,小皇帝就在一众太监的跟随下走进殿里。

    一番相互行礼后,魏广德就要检查几个月前布置的作业。

    当时还未发生杭州兵变,魏广德最后一堂课给小皇帝布置的作业是“为何会爆发倭患”。

    这道题说起来简单,只要查找宫里嘉靖三十年前后的奏疏,很容易就能找到理由。

    不过,这道题要考的当然不是小皇帝命太监翻找奏疏的能力,而是让他理解开海和倭患的关系。

    为什么现在倭寇从海盗变成海商,这才是这道题的根本。

    说到底,还是嘉靖皇帝禁止“市舶”,让走私商利益损失巨大铤而走险。

    小皇帝的答案是江南守备松懈,海防空虚,给了倭寇有机可乘,又有奸细内应,所以屡禁不绝。

    这其实是大明愿意让人看到的,真实原因当然不能是皇帝禁海贸和一大批士绅在搞走私。

    这些东西,甚至都不会出现在奏疏里。

    “陛下可有更多思考?为何会有奸细?”

    卫所之弊是事实,魏广德不开脱。

    但大量奸细出现,好像到了后世依旧前仆后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