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百姓都能占田,民屯也要变成民户吗?”
秦亮毫不犹豫地点头:“对!民屯在战乱时候,有其可取之处,起码曹魏借此收拢了大量流民,恢复了一些生产。”
“但是民屯更像是农奴囚徒,既要交租又要交税,徭役更少不了,负担太重,完全不能离开土地。现在百姓都属于大晋子民,区别对待便缺乏底层理由。”
反正是在后宫,秦亮也不妨把话说得更直白,“说到底除了贵族士族,大家全是黔首。没有理由再让一部分黔首承重,一部分却能获取大晋为了休养生息、实行轻徭薄赋的好处。”
实际上那种策略,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此时西方那边的罗马帝国,虽然摇摇欲坠,但应该还在顽强地苟延残喘。
罗马帝国境内,有公呡身份的百姓,与其他人口就有明显区别。
没有公呡身份的人,可以作为对照组,增强罗马公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消解一部分內部矛盾。并承接压力,维持底层运转,同时作为全帝国的宣洩口。当然罗马帝国亦已被反噬,但什么事是完全没有代价的呢?
不过罗马帝国的非公呡,来自征服地区。而东方的晋朝,情况却完全不同,并非异族入主中原。
在大晋的体系构成里,即使是乱世流民变成的民屯,也没有什么原罪,自然不能采用那种法子。
“兵屯却要继续留存,边防不能只靠中外军。”
“不过要大幅降低兵屯的负担,总体税负须与自耕农相同。训练、戍卫等算作徭役天数,超出徭役的时间,官府应支付酬金。”
“立功同样论功行赏,可以获得勋官,随军出征要适当给予一些补偿。”
如此一来,兵屯与民户承担的责任基本等同,而且相互的身份也要有转变流动。
兵屯不是战阵主力,虽然还是要卖命,却也多了一点军功上升的机会。
至于中外军,待遇不能与兵屯、民户比较,实际已经属于半职业化军队。
随着各郡县清查出来人口,户数增多,朝廷的收入还会持续得到改善。起码在目前,这个体系完全有充足的资源运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