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八十九章:乌穆之战(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国真的很富裕!汉国从来都不缺少金属也不缺乏先进的技术但是受于国策地关系执行地还是黄老无为之术。基本上不提倡动甲兵。在没有动乱地时候总是例行的制造一些器械存放。数量不是很大一旦到了有战乱地时候才会得到命令大量赶制。

    国家的军事力量必然与之国策相挂钩。在‘修生养息;于民不争’的国策下汉国是富裕了但较之开国时期相比军事实力也因为这一政策而不断被消减军费除了边塞一直在大量补充戍卒之外内地也就是在几个重要的关隘布有重兵大量的青壮一般都是在当地当‘正卒’也就是在本地服役到了一定的时间后又会转为‘更卒’也就是需要进行徭役的预备役军人需要为本郡县服一个月的劳役。

    劳役的项目包括修治道路和桥梁、挖河浚渠修筑城墙转漕运输因为国家向来对这些基建不予拨款只能由地方长官无偿役使当地更卒完成基本上这些人都是不需要兵器的军人各郡县也就可以按照国家的政策多囤积金属以备不时之用。

    汉初以来承担宫廷护卫的南军士卒按照征兵制的轨道每年从郡国征调‘正卒’充任。每一个在服役年龄段的男子都有可能被征调到京师充当护卫皇宫的军士为期一年。因而那些守卫皇宫的卫士们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异乡人。

    至于北军也就是职业的军人他们都是长安以及三辅人长年在繁华之地成长所受的教

    其它外地郡县优秀、生活也富裕这也就解释为什么股子傲气。每一个朝代的京城人士都视非京城人为土包子这种优越感很难讲清楚。

    南军与北军取自不同的兵源是有其深意的。外郡的农家子弟到京城护卫皇宫由于来自远方与京师本地的民情无法融合;南军内部来自各地的兵卒之间语言和生活习惯也不同加之服役期只有一年也难以达成密切的沟通故而不易生集体作乱之事。而三辅子弟们的家族、亲朋、祖坟都在这块土地上动一而牵全身。有了这种牵挂驻守京师的三辅子弟们不会轻易冒险犯难辱及亲族。

    说明了什么?说明汉部与汉国绝对是不同的两种军队制度汉国没有的汉部有当然汉国有的汉部也绝大多数没有而这个年代是生存竞争的年代军事力量才是关键军事实力的差距还在被继续拉大会造成什么结构?看现在汉国被军事威胁压迫汉部短短两年内就成为军事强国就能说明一些东西。没错!就是国策的区别而这一点恰恰是匈奴人不理解也从来都没有想过的!

    有时候一点点错误的理解就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一旦错误理解了一些什么东西必然会影响到下面的部属从而形成骨牌效应一排崩塌了就会继续崩塌下去

第二百八十九章:乌穆之战(六)-->>(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