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七章:七部联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玩意与它的价值完全不相符合,除了拥有实力雄厚的国力,不然根本装备不起。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便是马镫和马鞍出现后,骑兵已经完全可以空出双手,所以当权者必然会放弃掉造价昂贵的骑弩改为骑弓。

    斥候来报,留守汉军已经在与游牧民族骑兵对峙,大战一触即。

    林斌奇怪游牧民族的骑兵为什么不利用高机动能力迂回将汉军包抄,详细寻问,从并不详细的情报推测,原来李息让士卒把自己留在原地的牲畜驱赶在阵前,牲畜群无人看管之下四散而走,除了汉军本阵,四周皆是牲畜群挡住了游牧民族的去路。

    游牧民族对牲畜的感情不是农耕民族所能想象出来的,牲畜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就是财富和粮食,环境恶劣的草原让他们养成对牲畜的爱惜,若非万不得已,游牧民族从来不杀伤牲畜或是纵马践踏。李息使出了这么一个缓兵之计也可谓用心良苦,用意是拖住游牧民族的骑兵,让林斌能有足够的时间率军迂回。

    林斌觉得这个时候地将领似乎有些呆板。不懂变通。拿李息为例,他现在还是一直待在长安北军的将领,基本上除了训练之外,没有经历过真实的作战,历史上的李息还是被调到右北平郡后,经历了四年与游牧民族的作战,这才被历练成为熟悉野战战法的汉军将领。相对于常年在边军服役的军侯公孙熬来说,李息还是一块精美但是没有经过打磨的璞玉。

    公孙宏来报,麾下骑军尚在准备之中,他又说:“兄嫂来讯。说是寻得了陵子,大人可要过去一叙?”

    林斌默然摇头。现在不是讲儿女情长的时机,自己那么做只会影响军心士气。让公孙宏催促将士们再快一些。

    公孙宏领命却没走,他含笑,“公主与兄嫂相处一处,且对陵子身份颇为好奇,频繁寻问是否乃大人血脉。”

    林斌皱眉,不悦道:“叫你去催促麾下士卒,你还待在这里做什么?”

    “大人。卑下窃以为,公主必有隐秘之事,若不然应当爽快回到都城才是,而非在此处逗留。再言,大人果真没有现公主对大人有些不同?”公孙宏眉头一眺,“卑下以为。大人应该从公主那里下手,方才能免去罪责。”

    林斌冷冷地盯视公孙宏,“我…叫…你…下…去…”。咆哮,“你没听懂啊!”

    救兵如救火,林斌哪有那个闲工夫听公孙宏说这些虚无缥缈地私事,刘婧态度有些怪异是没错,但刘婧是谁?是大汉国尊贵的公主!他林斌又是谁?只是一个来历不明地家伙而已!

    公孙宏笑容一僵,逃也似得勒马掉头,“驾!”绝尘而去。

    李息的呼吸节奏有些急促,他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多地骑兵,那黑压压的骑兵就是那么静静地立在那里,就能让人从心里产生一种怪异的压迫感。

    众所周知,有汉以来,先是有高祖皇帝率三十余万御驾亲征,在中原战无不胜的军队不了解游牧民族的可怕,以步军为主力展开了与骑军为主力的战争,其结果就是三十余万军队死伤惨重。若不是吕雉身为女流却是巾帼,陈平胆大使计出使,皇帝都差点当了俘虏;后,因为国内政治压力想往外移,这才又有周勃率军攻取河套以失败而回被消官贬为庶民。

    汉国与游牧民族的野战,汉国极少得胜,每次都是以游牧民族地胜利而告终。失败能使人胆怯,就是这么个根深蒂固的印象,让汉军每次与游牧民族作战都显得很没有底气,明明有十分战力也只能挥出六七分。

    李息喃喃自语:“无怪林斌麾下全军悍勇如斯!”

    李息开始想,如果汉军能够经常与一些游牧民族小部落生交战,是不是也能起到锻炼军队的作用?当然,他也只是想想罢了,以现有的汉国时局来说,只要那些崇尚黄老无为、与民养息的势力没有衰败,汉国永远不可能主动对游牧民族动兵。

    游牧部落联军也在观察前方的军队,这支联军地临时头领叫狂西狂,很有匈奴人特色的一个名字。他们之所以会联合,报仇其实是次要,除了联军里的一万余羌人骑兵,其他人压根就没喊过报仇这两个字。

    草原上抢来杀去地事情不足为奇,再也没有比这更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按照现在的说法,可以解释叫‘民族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骄傲的草原人不能容忍一支农耕民族的

第九十七章:七部联军-->>(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