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能直接包围李瑕的中军。
    “杀破他们!”
    马匹开始慢跑。
    骑兵加上盔甲武器也有接近二百斤的重量,只有到了距离宋军阵线五十步左右才能全力冲锋。
    马蹄刨在地面上,在后方扬起尘土。
    很快,前方已是宋军昨夜驻扎的营地,此时几乎是空的,因宋军已向东面逼进。
    “绕过去!”
    骑士们纷纷拉过缰绳,转道。
    营寨以南,满地都是拒马。
    有士兵纵马一跃……
    “咴??!”
    马嘶声起,地面猛然崩陷。
    惨叫声不止。
    “陷马沟!”
    一道陷马沟忽然阻断了骑兵的冲势。
    它不深。
    但这表明,李瑕有所准备。
    是从昨夜就预料会有骑兵绕后了。
    之后,
    “轰”地一声,大火从宋营中袭来,如同长蛇一般沿着陷马沟腾起。
    “啊!啊!”
    凄厉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有石脂?!”
    宋军带的辎重不是粮草,竟是石脂。
    因为此战胜,大散关便能运粮。
    李瑕有信心,也有决心。
    思及至此,刘元振蓦然浮起深深的忧虑,失去了必胜的信心。
    他放慢马速,抬头看去,发现既已绕过了宋军营地,再要往两边绕,便是从来路再杀回去,起不到冲击宋军背面的作用。
    ……
    下一刻,号角声又起。
    就在刘黑马主力的南面,陈仓道峡谷中已有一支千余人的宋军杀出来。
    这是大散关的援兵。
    李瑕会调动大散关兵力,这不难猜到。
    问题在于眼下这个时机……刘黑马已被包围,不能再分出兵力去拦截了。
    刘元振突然发现,李瑕的雁形阵并未留下背后的弱点。
    那些拒马、陷马沟、火,为的便是阻拦他这支骑兵行进。
    等他再冲杀上去,正好会遇到大散关的宋军。
    “该死。”
    已没了选择,刘元振只能冲杀向陈仓道峡口。
    否则,一旦让宋军援兵再冲杀到主力面前,连败退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这一战的胜负,他已心中有数。
    眼下所求的,是能撤出战场。
    ~~
    日渐西移,双方已交战了近一整日。
    重围之中的刘黑马瞪目看向前方。
    他快要败了,但还没败。
    并非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三峰山之战便是如此,他随拖雷以三万余兵马迎战金兵十五万主力,先败……而后胜。
    想到三峰山,刘黑马放不下他的骄傲。
    他轻声地,在心头念叨了一句。
    “西域既定杀李王,疾雷破柱关中惊……”
    这是郝经的诗,写的正是当年三峰山一战,也是这些年来刘黑马对“蒙军无敌”的迷信。
    “短兵相击数百里,孤穷转斗甲尽殷……”
    似还想找回当年的勇猛豪气,刘黑马握紧长刀,砍倒一个想要后撤的士卒。
    他驱马向前。
    战到此时,犹可凭勇武而胜。
    “黑风吹沙河水竭,六合乾坤一片雪……”
    此时是夏日,没有当年的大雪连天。
    也没有当年的气运。
    但,宋军没有金军强。
    靖康之耻便是明证!
    “逆风生堑人自战,冰满刀头冻枪折……”
    刘黑马心念至此,已亲自迎向宋军阵线,直杀向李瑕大纛。
    “儿郎们,随我破敌!”
    ~~
    李瑕就在阵前。
    他看着刘黑马的大旗迎面而来,也看到了敌兵士气大振。
    主将上阵,自是能激励士气。
    于是,李瑕收起佩剑,从亲兵手中执起一柄长槊。
    如今他已意识到,在战阵上剑确实不好用,尤其是马战,剑不够重,不够长。
    所以他选择了长槊,它最像剑。
    这柄长槊重十余斤,李瑕单手夹着,驱马,迎向刘黑马的大旗。
    他没说什么,身后的大纛自然而然地跟上他。
    必要吗?
    李瑕要打服刘黑马,比谋略、兵力、意志……哪怕是武力,只要刘黑马还想挣扎,李瑕都愿意奉陪到底。
    他要把刘黑马那随蒙军作战而赢得的骄傲彻底击垮。
    ……
    马匹挤过一个个兵士。
    前方,一名刘黑马的亲兵正高举着大锤大杀四方,振奋着骑兵们的士气。
    “当!”
    一声重响,火花四溅。
    大锤与长槊相交,长槊径直以龙蛇之势捅进那骑兵的喉咙。
    “噗!”
    “刘黑马!犹做困兽之斗耶?!”
    犹被亲兵拥簇着上前的刘黑马蓦地抬头看去,迎面只见一杆“李”字大旗已到十余步开外。
    “大帅威武!威武!”
    宋军声势动天……
    ~~
    血在眼前泼洒开。
    
第649章 奋勇-->>(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