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千三百七十五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白”地幔与“蛋黄”地核的分界,因此人们将其命名为“古登堡面”。自此,地球被人类划分为三层结构。但地球的深处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仅仅是地球结构的粗略划分。实际上,地球的内部构造比鸡蛋还要复杂,各层结构如同洋葱一般层层包裹着地核。从外到内,这些层次依次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层、过渡层以及内地核。我们脚下坚实的陆地,以及海洋的底部,都是由大小不一的碎片所组成,它们的高低起伏极大,例如青藏高原的厚度超过65公里,而海底陆地的厚度则大约在5至10公里之间,且分布极为不均。

    这些碎片相互拼接,共同构成了地壳。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大约为20公里。地壳中包含了九十多种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这8种元素的含量最为丰富。当这些元素在某处大量聚集时,便会形成矿洞。然而,这些元素大多时候都是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例如我们熟悉的各类岩石。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地球上的岩石年龄揭示,地壳并非自地球诞生之初就已存在。

    与地球46亿年的悠久历史相比,地壳的最古老年龄仅为39亿年。据此,科学家们推测,现今仅有的20公里厚地壳可能主要是由火山活动和造山作用塑造而成的。地幔则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与地壳之间可能存在一层软流层,它被推测为火山岩浆的主要来源。而下地幔与地核之间的温度则高达3500c以上。

    再深入到地核,它被分为外核层、过渡层和内核三层。外地核的介质为高温流体,厚度达到2080公里。过渡层厚度为140公里,其与内核的交界处温度约为6300c。而内地核的直径约为2500公里,温度高达6600c。随着我们向地球的中心深入,温度和压力都在不断攀升,这使得人类对地球中心的探索变得异常艰难。上述所有关于地球内部的数据,都是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仪器检测和严谨的推算得出的。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抵达的最深位置仅为米,那么在这有限的探索距离内,又蕴藏着哪些未知的奥秘呢?

    在北极圈的科拉半岛上,隐藏着一个不起眼的洞穴。尽管四周环绕着生锈的螺栓和金属废墟,这里仿佛是一个被遗忘的废弃工厂,但这个洞穴却吸引了无数探险家和科学家。因为,这里正是地球上最深的人造井——科拉超深井,其深度曾达到惊人的米。在苏联时期,科学家们在这口井中发现了单细胞生物化石、金矿层以及珍贵的水源。这些发现为人类在地质、历史和生物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这口深井的挖掘工作也被迫停止,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探索空间。但在20多年后的某一天,由于资金紧张,苏联决定终止该项目,这片土地也因此被遗弃,鲜有人至。尽管如今这里已是一片荒凉,但在那段时间里,这里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当钻探深度达到6700米时,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了已灭绝的单细胞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出现,填补了人类史前单细胞化石的空白,为研究生物进化和板块运动提供了珍贵的素材。而当钻探深度进一步达到9000米时,金矿层的发现更是令人振奋。科学家们推测,这些金矿可能是远古时期坠落的含金陨石经过地质板块运动后,被深埋在地底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后续资料并未详细记载这些金矿是否得到了开采。钻探至米深处,依旧是片麻岩的踪迹。科学家们原本预计在7000米左右就能抵达玄武岩层,然而实际情况却始终未能如愿。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石密度逐渐降低,这无疑为钻孔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钻孔过程中不断有矿物水涌出,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当钻探至米时,温度已飙升至约180c,且这里的岩石异常坚硬,使得挖掘工作异常艰难。最终,由于苏联的解体导致资金短缺,项目无奈中断。倘若该项目能持续进行,未来将揭晓怎样的奇迹呢?

    钻探至地下深处,会揭示出哪些不为人知的秘

第二千三百七十五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