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照进我们心底的一束光:纵容黑暗的冲动人人都有,但选择光明,永远需要更多勇气。
当然,这只是戏剧。
戏剧不是现实。
戏剧需要有反派,而现实不需要。
为什么影视剧中一定有反派?因为有矛盾才能有推进,有争议才能有看点。
反派角色通常承载着与主角相对立的目标和动机,这种对立创造出故事的动态性和紧张感。比如,在经典的《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就是一个典型的反派,他的欲望和阴谋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展开。反派还能突出和衬托主角的特质。通过与反派的斗争,主角的勇敢、智慧或善良等品质得以彰显。在《星球大战》系列中,黑武士达斯·维达就是一个强大的反派,他的存在更加凸显了卢克·天行者的英勇与正义。此外,反派角色也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观众的情感投入。观众往往会因为反派的邪恶行径而感到愤怒或不安,这种情感反应增强了观众对故事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因此,反派在戏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故事的推动者,也是情感和视觉上的焦点。
但现实不是戏剧。
它更……混乱!
有句话说得好,故事需要逻辑,现实不需要!
文学中需要逻辑,尤其是人物性格发展,环境、情节的设置等都需要逻辑来支撑。而这些逻辑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或者说,文学逻辑是现实生活中逻辑的艺术化呈现,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文学创作中要设计故事情节,设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设计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当然要按照一些逻辑顺序来设计了,即便内在的语言运用也是需要逻辑来起作用的,不能个头上一句,脚上一句,更不能胡言乱语。时间与时间之间的联系要靠逻辑支撑,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都需要逻辑来支撑。当然,还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可以让人来做线索,也可以让物来做线索,当然也可以让时间或地点转移为线索,靠的还是逻辑的力量推动。至于叙述方式,不管是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都需要逻辑来支撑,不然故事就会散架,让人不忍卒读了。文学的这些逻辑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逻辑,而不是凭空想象和捏造。即便如科幻作品,也是根据一定的逻辑来写作的,依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人物、情节进行虚构,但也会有创新,会创造一种独立于生活逻辑之外的虚构的逻辑。譬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开篇就是说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出不了门。如此荒诞地方事情,似乎成了荒诞逻辑的起点,也算是独创了一种事情发展的逻辑,只不过,这种逻辑仍然有现实生活逻辑的影子。房间、人物、甲虫、人们对待他的态度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没有超出太多,只不过开篇就有了虚构的逻辑起点,并从此发展下去,有了荒诞的过程和结尾。还有约瑟夫·海勒的《第十二条军规》,片中的主人公面对的是空军的逻辑,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规定又强调,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荒诞逻辑的背后仍然是现实的残酷与无情,当然也没有逃出现实逻辑的底色。看似作者独创了一套逻辑,其实还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许那就是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一部分吧。
有时候,深入思考会揭示出许多事物之间隐藏的共性。以人生的意义为例,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探讨的是“意义”的本质。我们发现,意义是人们赋予的,而非动物所能理解。尽管动物可能渴望食物,但它们不会像人类那样为食物赋予诸
第二千三百六十六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