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些义务教育的校舍,已经算是无法望其项背的顶尖人才了。
    这些人主动去义务讲课,对于学童们来说,可谓是大好事。
    鲍令白为此找到主管此事的叔孙通,想要让他签发许可的命令。
    没想到,叔孙通却果断拒绝了。
    叔孙通说,大秦学宫汇聚百家。
    若今日答应了儒门,那么改日法学院找上门来,他要不要答应?
    其它名家找上门来,他又该如何?
    百家轮着走一遍,是否会拖累正常的学堂授课进度?
    鲍令白勃然大怒,说这个点子是儒门提出来的,自然只有儒门能做。
    没想到,叔孙通却告诉他。
    如今他的处在朝堂总领教育事宜,行事必须一碗水端平。
    圣人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若鲍令白再逼他,他立马挂印而去。
    话谈到这个地步,曾经的师徒两人,自然不欢而散。
    这件事情,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孔鲋耳中。
    孔鲋当时大笑三声,说叔孙通这番做事风格,极有自己的风范。
    气的鲍令白差点当场和孔鲋撕逼。
    现在孔鲋又提起这件事情,鲍令白自然及其不爽。
    不过,孔鲋却没有反唇相讥。
    今日请赵昆来学宫,是学宫百家的大事。
    他可不想因为和孔鲋对线,坏了大事。
    “今日责任深重,祭酒若是有这份闲心,不若稍后与陛下奏对时再言。”
    鲍令白皮笑肉不笑说道。
    孔鲋愣了愣,随后叹了口气。
    之前在朝堂上时,孔鲋一心思想让始皇帝行分封制,可以说,他是个分封制的顽固派。
    但秦国乱而生变,变而重定,大起大落之后,他又觉得制式没那么重要了。
    如今重新回到咸阳,被赵昆邀请入大秦学宫。
    在大秦学宫待了一年,他如同变了一个人一般。
    如今,孔鲋所有的心思,全放在如何提升大秦学宫的影响力上。
    经过一年的经营,孔鲋终于理顺了学宫内部各学派的关系。
    包括之前与法家几乎不共戴天的儒家,如今相处也算是融洽。
    内部安定,自然会谋求其余的东西。
    而这次孔鲋费尽心机邀请赵昆前来,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昔年,齐国建稷下学宫。
    因为齐国不遗余力的支持,稷下学宫迅速名扬天下。
    加之其相对开放的风气,吸引百家大佬纷纷进驻。
    不过,稷下学宫虽然声势浩大,但也只是在学问方面。
    即便集合百家之力,在朝政中的影响力却显得有些寥寥。
    究其原因,固然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支持。
    但最重要的是,当时的百家学者都钻营学问,对于出仕之事并不是特别热衷。
    可大秦学宫,却与稷下学宫有明显的区别。
    大秦学宫为官办,是大秦最高等级的学院。
    虽然赵昆没有明说,但大家都非常清楚。
    大秦学宫培养的人才,将来注定是要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的。
    这种情况下,大秦学宫天然就拥有一定的影响朝堂的能力。
    另外一方面,如今的大秦学宫,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学问。
    百家大佬全部聚集在此,本身就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这些人,有类似于名家领袖这样的本身不热衷于名利之人,也有商山四皓这样朝堂失意之后醉心学问的大儒。
    更多的,则是孔鲋、鲍令白这样的从朝堂退下的朝臣。
    不管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为了大秦学宫的利益,必须拧成一股绳。
    大秦学宫,需要在大秦发出自己的声音。
    学宫初立之时,这个想法还不太明显。
    但是,如今大秦学宫已经运营了一年。
    在上个月举行的第二次科举之中,大秦学宫共有八十七名学子参考。
    最终,这八十七名学子全部通过科举,进入朝堂为官。
    这个结果,让百家大佬们极为振奋。
    静极思动,他们认为大秦学宫向赵昆索取更多话语权的时机已经到了。
    所以,才有了这次请求赵昆来学宫宣讲之事。
    这个想法,是孔鲋提出来的。
    孔鲋乃孔子九世孙,不仅学习自家先贤经典,还拜师战国时期最后的大儒荀子,荀子同时也是稷下学宫的祭酒。
    
番外40:改头换面的孔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