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嬴政去一趟未来世界,他做得肯定比赵昆还好。
    可如今的他,只想知道,在他有生之年,赵昆能够将大秦带到何种高度。
    提前退位,便是这个心思。
    眼见嬴政笑吟吟的看着自己,赵昆最终无奈苦笑道:“不瞒父皇,秦二世这个称号,我很不喜欢!”
    嬴政出人意料地没有反驳,而是笑道:“这个不能变!”
    “那我可不可以弄个年号?”
    “什么年号?”
    “比如从明年开始,不叫秦二世元年,叫政昆元年!”
    “政昆?”
    “对啊!政和昆,相当于父皇跟儿臣共治天下!”
    “哈哈哈,你这小子,尽喜欢瞎折腾.....”
    嬴政大笑一阵,伸手拍了拍赵昆的脑瓜子。
    就如此,父子二人坐在龙椅上,闲聊了起来。
    聊到最后,赵昆看嬴政心情似乎不错,这才从怀中掏出一个折子,尴尬的说道:“父皇一纸传位圣旨,让我等焦头烂额。这是决议会商讨了整整两个时辰,最后拟出来的处置办法。”
    嬴政接过折子,开始的时候还是一副漫不经心的神态。
    显然,对于这种退休状态,嬴政适应得极快。
    然而几个呼吸之后,嬴政的眼神逐渐锐利起来,他扭头看向赵昆:“这是何人的想法?”
    赵昆挠头笑道:“自然是儿臣自己的。”
    嬴政想要干脆甩锅,从此以后逍遥快活,哪里会有那么美的好事?
    因此,赵昆借鉴记忆之中的一些东西,这才用最快的速度,拟定出来这么一份章程。
    具体内容,实际上只有两条。
    第一条,始皇帝传位,给大秦万世基业开了一个好头。
    从此以后,大秦后世的帝王主动传位就该被定为永例。
    赵昆在奏折中明确指出,帝王年过四十,须立储,此后主要的目标,就是将储君培养成合格的帝王。
    储君继位,要经历三个步骤。
    立储、监国、登基,缺一不可。
    在这个过程之中,上代帝王全程监督,直到他觉得满意,便可传位,自己享受退休生活。
    这个制度,可以说是严格恪守了“一带一上”的准则。
    当然,太上皇也不是直接放下所有权力。
    这便是赵昆在奏折之中点明的第二点。
    那便是,皇帝传位之后,还要统领全国军权,至少三年。
    若他愿意,可以一直掌握军权到驾崩。
    赵昆提出这些想法,都是有自己的考量。
    首先,规定皇帝四十岁必须立储。
    这是因为,帝王这种职业,也是有黄金年龄的。
    正常来说,一个帝王成年之后继位。
    即便自小接受帝王术的教育,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学习的本质,是让他能够培养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以便用最快的速度进入工作状态。
    可处理政务,却是一种极其需要经验的事情。
    大概再用十年的磨砺,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皇帝。
    另外,一个皇帝是有自己的执政理念的。
    主管大秦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各种事务千头万绪。
    如何在繁杂的政务中,推进自己的既定政策,
    这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项耗时日久的工作。
    十年成长,十年布局。
    到四十岁的时候,布局已见雏形。
    而这个时候,他的皇子们也基本成年。
    皇帝大可以从中挑选出自己看好的皇子立为储君,加以培养。
    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前期施政方略已经逐渐走上正轨,可以分出多余的精力去培养储君,为下一代打好牢固的基础。
    两边都不耽误。
    而让太上皇掌管军权,又是一个点睛之笔。
    退位是交出政务,而保留军权。
    枪杆子握在手里,天下就乱不了。
    哪怕是储君无法压服天下,或者国内其他人有别的异动,太上皇也有足够的实力镇压天下。
    用赵昆的说法,按照这个处置措施,若能够延续下去。
    基本上,大秦江山可以如同嬴政所愿,永传万年。
    皇帝书房中,嬴政听了赵昆的叙述,闭目沉思良久。
    对于赵昆的说法,他自然是无比赞同。
    他只是在感慨,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父皇觉得如何?”赵昆出言追问道。
    嬴政洒然一笑,点头道:“既然你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按照你想的做吧!”
    赵昆露出满意的笑容,微微颔首。
    
第五百九十三章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去做-->>(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