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六十五章原来我们是老大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也开始蠢蠢欲动。

    勋贵跟普通百姓的见识,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在他们眼中,无论在什么时代,粮食都可以称作硬通货。

    始皇帝只免了关中三年的农税,但三年以后呢?

    谁能够保证大秦年年风调雨顺,万物长兴。

    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复旦兮。

    勋贵们之所以是勋贵,是因为他们传承够久,知道如何趋利避害。

    就拿粮食来说,今年他们以最低的价格购入粮食。

    只要保存得当,储存个三五年不成问题。

    遇到灾荒年,就可以大赚一笔。

    反正这种你情我愿的事情,朝堂不发话,谁又会多管闲事。

    在这种情况下,咸阳的勋贵们个个都敞开了收粮。

    整个关中,一派和谐。

    从百姓到勋贵,个个都是喜笑颜开。

    可是.....

    外郡的日子却过得苦不堪言。

    粮价下跌,使得外郡的粮商全都涌进了关中。

    外郡百姓的粮食卖不出去,日子越过越艰难。

    要知道,外郡可没有关中这么发达。

    工厂和商业项目几乎没有,大多数百姓的收入来源,还是靠种地所获。

    纷纷扰扰之际,新一期的报纸出刊。

    这一期的报纸上,刊登了蒙毅关于粮价问题上的奏疏。

    全篇洋洋洒洒近万言。

    蒙家世代效忠秦国,在老秦人心中举足轻重。

    可让老秦人诧异的是,在奏疏上,蒙毅并没有为他们说话,反而心向外郡。

    蒙毅首先说明,粮价下跌对大秦的经济发展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随后,又对老秦人如今不管不顾抛售粮食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其中一则精选语录曰:

    先贤有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大秦的天下,本为一体。

    关中虽富庶,但须知唇亡齿寒。

    关中何以堕甑不顾,视外郡百姓为草芥?

    在奏疏最后,蒙毅又详细描述了外郡百姓因为粮价暴跌,日子过得凄惨的事例。

    渔阳郡一个三口农家,父母务农,家中独子在私塾中成绩优异。

    可粮价下跌,家中粮食卖不出去。

    因为之前家境困难,家中欠了不少外债。

    粮食卖不出去,债主找上门,直接将家中的粮食拉走抵债,而且全部按市价冲抵。

    就这样,外债还没还清。

    家里也没了粮食过活。

    男主人一时想不开,投河自尽了。

    留下一对孤儿寡母,缺衣无粮,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

    人间惨事啊!

    咸阳作为京畿之地,发展比外郡早一些。

    加之秦国自关中起家。

    无论从哪方面讲,关中在秦国各地,都当是老大哥的地位。

    而关中老秦人,都应是各地百姓的老大哥。

    然而,老大哥做的事情,却让蒙毅极为心寒。

    愤怒的蒙毅,甚至在奏疏之中,用“孝悌之序”这样的词语,直斥老秦人不懂事。

    这份奏疏被披露到报纸上,立刻在关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老秦人直接被扶苏骂懵了!

    啥?

    我们还成了大秦各地百姓的老大哥了?

    说实话,作为秦国故民,老秦人对其他地方的人,历来都看不上。

    这种优越感,在六国统一之后,更加明显。

    直白点说,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与六国遗民是一体的。

    “老大哥”这种说法,让他们心中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另外。

    因为明年春分的科举,此时咸阳汇聚了大秦各地的学子。

    这些学子们,自然心向家乡,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家乡说话。

    很快,舆论风向转变。

    别的不说,就说商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如今关中百姓已经不再主动卖粮了。

    大家都在观望,看扶苏对此事的看法。

    毕竟蒙毅不是扶苏,他无权处理这样的政务。

    扶苏来找赵昆,也正是为了此事。

    “这蒙毅还挺刚的啊!”赵昆听完扶苏的讲述,笑呵呵的道。

    “以前的蒙上卿虽然顾虑太多,但为人正直,遇到这种事,肯定不会放过!”

    扶苏苦笑道:“可是我这边就有点为难了。”

    

第四百六十五章原来我们是老大哥-->>(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