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关门口看到这一场景,以至于得出纳西社区仍保留母系遗风的结论。
在1253年蒙古人征服丽江之前,丽江的纳西和泸沽湖的摩梭同处于母权社会,1253年以后倾向于中原汉文化的木氏逐步使纳西家庭受到汉族父权制度的影响,1723年汉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统治丽江,大量的汉族的价值观,包括父权社会的规范和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开始盛行,纳西妇女不仅失去了对家庭的掌握,同时由于恋爱自由和性的自由遭到儒家汉制的抵触,纳西少女情死的人数急剧升,有些私定终身的男女则越过金沙江迁到摩梭社区,寻找自由的爱情。
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纳西青年男女,已经不再遵从传统的价值,他们和大陆的新新人类一样,从西方涌入的文化中寻找纳西祖先曾经拥有的自由精神。
纳西族在历史曾经信奉过佛教,喇嘛教,道教.但是与一些生活方式深受宗教影响的民族不同,纳西人并不笃信某一种宗教。在今天的丽江,即使在年老的纳西人中,也很难()找到[望书阁]很虔诚的信奉者.东巴教是纳西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但它更富有精英色彩而不是一种平民宗教。
纳西口语是丽江及坝区纳西社区的主要的语言.而在丽江古城,汉族的云南方言也称云南话广为使用的语言,但在古城纳西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使用纳西口语.丽江的年轻一代都能讲汉语普通话,有些从事旅游业的青年则能讲很流利的英语.由于有些老一代的纳西老人曾经接受过教会学校的西式基础教育,因此在丽江古城的街看到古稀老人和老外用英语自如交流也并非奇事,丽江名人宣科则更是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让老外称奇。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汉语的方言替代纳西口语成为丽江古城的交流工具,这则使纳西传统文化的前途显得更为严峻.不过随着打跳歌、纳西净地、东巴吉日经等纳西语歌曲风靡古城,意味着纳西本土文化的回归潮流正在被格姆女神山拥抱的小落水村兴起。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作仓库,朝北的
丽江建筑一坊楼下当畜厩,楼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
摩梭人主要居住在宁蒗县泸沽湖畔,长期以来,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房屋都为木结构,四壁由削过皮的原木两端砍砍口垒制而成,俗称木楞房,屋顶盖板,俗称房板。摩梭人盖房板有特别技巧,滴雨不漏。
房屋一般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分正房、经堂或厢房,宿舍楼,也有人叫花楼,门楼,也称草楼。正房供家庭集体活动,是议事和炊事及祭祀场所。厢房或称经堂的楼,楼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楼下住单身男子或为客人住房。宿舍楼或花楼,主要供女子居住。门楼放草,楼下大门两边是畜厩。摩梭房屋的大门,一般开朝东方或北方。其井院较大,有红白喜事,就在井院举行。正屋结构复杂,屋后设夹壁,储存食物,并作为老人居室,正屋右侧为家庭主妇的起居室。正屋内,一角设灶台,灶台项角有一神龛,面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高灶台下方设火塘,火塘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混乱。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为男柱,右柱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棵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在举行成丁礼时,男的在左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由以介绍可以看出,摩梭人的房屋建筑结构与宗教信、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此时艾斯一行人也跟着诺兰和摄影师完全沉醉在了丽江古城的唯美环境中……请记住:(),望书阁努力提供最爽快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