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2章、大将军雕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财政、兵、刑五部。

    而所谓的各部大臣如下:

    外务大臣:杭达多尔济;内务大臣:车林齐密特;财政大臣:察克都尔扎布;兵部大臣:棍布苏伦;刑部大臣:那木萨赖。此外,海山、陶克陶二人也分别被任命为内务部司官和兵部司官。

    1912年5月,库伦**军5000余人,由海山和丹必占灿喇嘛带领进攻科布多。当时科布多城有守军300余人。科布多守军与外蒙古军队奋战几十天,直到8月6日,科布多城失陷。

    从此,外**立政权算是正式控制了外蒙古全境。

    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十月革命的浪到了外蒙古大草原,贫苦牧民出身的苏黑巴托尔和乔巴山组建了亲苏的“蒙古人民党”。而“蒙古人民党”的军队,随后又在红色苏联的大量武器装备援助下,开始向蒙古全境挺进,展开了所谓国土收复战。但是,由于实力相差悬殊,蒙古人民党于是决定邀请苏联红军入蒙参战。1921年5月,苏联红军进入外蒙古,在买卖城外不仅打败了白俄的恩琴匪帮,而且也同样驱逐了作为自己国土守卫者的北洋军。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在不彻底地击溃了逃窜至蒙古的白俄恩琴匪帮之后,这些所谓的革命者却很快就与在库伦的蒙古上层王公达成了妥协,毫不犹豫地与他们共同组建了联合政府。

    呵呵,格里高利是老毛子也就算了,反正他怎么做都是老毛子,而库伦的乔巴山这些蒙古的革命者,却把腐朽的曾被他们视为革命对象的人物和旗号重新搬出来。不是昏头了就是病急乱投医没辙了,这不是给世界制造笑料吗?

    ***,别忘了蒙古虽然在红色苏联的强力支持下实现了所谓的**,先是君主立宪。后来干脆成为共和国。虽然苏赫巴特尔和乔巴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有着强烈的红色苏联味道,但其本身同样也有着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不再是以宗教作为**的号召,而是要建立“蒙古人自己的国家”。只是不管如何,在反革命的库伦集团之后的蒙古,在1917年还是被中国的北洋政府派兵强行结束了自治这个事实,却是谁也难以回避得了的。

    而且还有一条最值得突击营利用的史实是,民国虽然羸弱。但却占据着历史关键时刻的地利与人和――

    中华民国成立后,其政权虽然由孙中山转到袁世凯的手中,但在袁世凯之后的段祺瑞等历届政府,却罕见地以顽强的民族主义者色彩开始了与沙俄的艰苦谈判。虽然说弱国无外交。但中国的外交官们做出了极大努力,终于迫使沙俄做出让步,承认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条件是在外蒙古实行“自治”。也就是说外蒙古在名义上仍属中国,实际上外蒙古的内政与外交还是掌握在沙俄的手中。不管怎样。在当时的情况下得到这种结果已实属不易。

    这一点,大概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能让人欣慰一笑的亮点。因为以卖国、复辟著称于世的袁世凯,可能怎么也没想到在他身后的的嫡系北洋军阀们,竟然会有着血性闪现的一瞬间。在外蒙古即将分离的一刹那尚能冲冠一怒。

    于是,也就有了1919年。主掌中国政局的段祺瑞政府派出得力干将徐树铮,率兵进入外蒙古。接替了当时正与外蒙古进行和平谈判的陈毅将军,立即用铁腕政策迫使外蒙古放弃自治,使得外蒙古重新彻底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苏联红军却从那一时期开始。就一直留在了外蒙古。

    这期间,那些在苏俄控制下被剥夺了权力的蒙古上层王公开始醒悟,后悔反抗中国的行为,纷纷逃到中国要求发兵收回蒙古主权,赶走俄国人。但是苏联不断增加驻蒙军队规模,阻挠中国收回外蒙古主权的行动。

    而内乱中的中国,当然既无力也无条件与红色苏联相抗衡,自然也就只能是一次次地丧失收回蒙古主权的机会。

    不过,现在看来这些曾经丧失的机会,反倒成了今天突击营可以堂而

第572章、大将军雕像-->>(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