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扣!曾总那边可是签了合同的!”艾山大叔据理力争。
“老艾,话不能这么说!我们几万亩棉花,关系到多少人的饭碗和国家任务?你们那点药材,能比吗?”团场领导也不甘示弱。
陈山河听着双方的争论,眉头紧锁。
他理解双方的迫切,但也深知,感情用事解决不了问题。
他摊开那张布满传感器数据和输水线路的“智慧清泉”系统大屏,耐心解释:
“艾山大哥,王场长,你们都别急。看看这个——我们的系统会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墒情和气象预报,计算出最优的配水方案。”
“今天下午到明天凌晨,风力小,蒸发量低,是先给阿瓦提乡供水的窗口期。”
“明天白天,系统会自动调整,加大下游红星团场的流量。我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是精准,是让每一方水都发挥最大效益!”
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
“你们看,根据模型,只要严格按照这个智能调度执行,你们的作物需水都能得到满足,只是时间上错开峰值而已。”
“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这套我们花了大力气建起来的系统。”
经过陈山河一番深入浅出的解释和科学数据的展示,艾山大叔和团场领导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
他们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决定相信这位头发花白、一心扑在工程上的总工程师。
这次小小的冲突,让马建国和陈山河意识到,硬件建设完成后,软件——即用水观念、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的升级同样迫在眉睫。
他们迅速组织力量,制定了《北疆清泉渠水资源调度管理暂行办法》,并成立了由沿线各地代表参与的“用水者协会”,引入民主协商和科学决策机制,让水的分配在阳光下运行。
“智慧清泉”系统,这个被陈山河寄予厚望的“大脑”和“神经”,在实际运行中也遭遇了磨合期的阵痛。
系统投入运行初期,并非一帆风顺。一天深夜,指挥中心警报大作——
一个位于戈壁腹地的远程压力传感器数据异常飙升,系统自动判断为该处管道爆裂,并执行了紧急关断上游闸门的指令。
导致一段正在输水的渠道断流,影响了几个夜间灌溉的农场。
维修队火速赶到现场,却发现管道完好无损。
经过仔细排查,才发现是一只夜间活动的沙狐,不小心咬断了传感器的信号线,导致了数据紊乱和误判。
类似的问题偶有发生:沙尘覆盖了太阳能电池板,导致偏远站点供电不足,数据中断。
某个程序模块存在微小漏洞,在特定条件下会计算出有偏差的配水方案。
甚至有一次,因为一个编码错误,系统差点把供应人类饮用水的净化厂阀门,误操作成向工业用水渠补水。
这些问题虽然未造成重大损失,但给依赖系统进行生产安排的农户和单位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担忧。
一些保守的基层水管员开始抱怨:“花那么多钱搞这玩意儿,还不如我们老水利员凭经验来得靠谱!”
面对质疑,陈山河和他的技术团队没有气馁。
他们深知,任何复杂系统的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
他们加强了巡线检修频率,改进了传感器的防护措施,对软件进行了无数次的迭代升级,并组织了多场培训,让基层管理人员理解并学会与这个“智能伙伴”共事。
叶风在纽约也密切关注着系统的运行状况。
他指示战士集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抽调精锐力量,远程协助北疆指挥部对“智慧清泉”系统进行算法优化,利用机器学习技术。
让系统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变得越来越“聪明”和可靠。
自然环境的严酷,是永恒的挑战。尽管有了“清泉”,但戈壁的风沙从未停止过对这条蓝色动脉的觊觎。
小赵的生物固沙带,是抵御风沙的第一道防线。资金充裕后,他的队伍扩大了,装备也更新了。
他们采用草方格沙障、黏土压沙、植物固沙等多种方式结合,步步为营,向沙漠推进。
然而,植物的生长需要时间,在幼林尚未完全郁闭成林之前,一场大风依然可能让之前的努力部分付诸东流。
一次大风过后,小赵带着队员巡查,发现一段新种植的梭梭林被流沙掩埋了近三分之一。
年轻的队员们看着辛辛苦苦种下的树苗被毁,情绪有些低落。
小赵却没有灰心,他蹲下身,扒开表面的浮沙,指着下面依然存活的梭梭苗根部,对大家说:
“看到没?根还活着!只要根在,就有希望!咱们固沙,就像打仗,有进攻也有防御,有胜利也有挫折。但只要我们不停下
第3177章 甜蜜的矛盾-->>(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