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74章 团结一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北疆清泉计划”这条蜿蜒北疆大地的蓝色动脉,其搏动不仅仅依赖于一线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更离不开远方那座戈壁新城——军垦城,以及从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巨人——战士集团的磅礴力量。

    他们的参与,从技术、资金到产业布局,是全方位的、战略性的,是将这项宏伟工程推向更高维度、更深层次的关键所在。

    战士新能源公司在王丽娜的决策和叶风的推动下,其对“清泉计划”的支援远不止于初期为勘察队提供移动电源和后续援建分布式光伏电站。

    随着工程全面铺开,尤其是戈壁段长距离输水和提升泵站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经济性要求极高,战士集团的技术力量开始深度介入。

    叶风亲自带领一个由顶尖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多次前往工程指挥部和陈山河、马建国等人进行技术对接。

    他们带来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构想:打造一条与“清泉渠”并行的“绿色能源走廊”。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零敲碎打的供电,”叶风在指挥部会议室的大幅工程地图前慷慨陈词。

    “‘清泉计划’是百年大计,其能源供应也必须具备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我们的目标是,让这条渠道的主要泵站、控制枢纽,乃至未来规划中的沿线农业开发区,都能用上稳定、清洁、低成本的太阳能电力!”

    战士集团投入巨资,开始在渠道沿线的关键节点,大规模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

    这些电站并非简单铺设光伏板,而是集成了战士集团最新的技术成果。

    高效双面发电组件、智能追日系统、以及大型液流电池储能站。

    这些储能站如同巨大的“电力水库”,能在日照充足时储存电能,在夜间或沙尘天气时稳定输出,彻底解决了太阳能发电的间歇性问题。

    其中,在戈壁段核心位置建设的“清泉一号”光储联合电站,其规模和技术含量在当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它不仅完全满足了该段所有三级提升泵站的用电需求,还有余力为周边区域的生态恢复项目(如小赵的梭梭林灌溉系统)提供电力。

    马建国看着昔日荒芜的戈壁滩上矗立起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矩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不远处顽强生长的绿色梭梭林相映成趣,不禁感叹: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光明的力量’,它驱动的不仅是水泵,更是未来的希望。”

    此外,战士集团旗下的重工板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渠道建设中遇到的特殊地质难题,如坚硬的岩层段开挖和松软沙基段的加固,战士重工提供了特制的大型盾构机、高效能挖掘设备和新型复合材料注浆技术。

    这些“重器”的投入,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攻克了多个技术瓶颈。战士们戏称:

    “咱们这是‘机械化的军垦’,用最先进的装备,干最艰苦的活儿,继承的是老一辈的精神内核!”

    如此浩大的工程,资金如同血液,不可或缺。

    尽管有刘庆华基金和兵团配套资金,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及进行前瞻性的生态配套(如大规模生物固沙)时,资金压力时常显现。

    此时,战士集团展现出了超越寻常企业的战略远见和社会担当。

    在叶雨泽的主持下,战士资本决定,向“北疆清泉计划”提供一笔数额惊人的长期低息贷款和部分无偿援助资金。

    这笔资金被明确用于三个方面:一是支持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二是保障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的同步实施。

    三是设立奖励基金,激励一线建设者的创新与奉献。

    在集团的董事会上,叶雨泽面对少数质疑此举商业回报的声音,掷地有声地说:

    “同志们,我们的根在军垦,在北疆。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现在她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清泉’来焕发新的生机。”

    “这笔投资,看的不是短期的财务回报,而是北疆未来的整体价值提升,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福祉。”

    “北疆好了,军垦城才能更好,战士集团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大!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石!”

    这笔及时雨般的资金,极大地缓解了指挥部的压力。

    马建国得以更从容地调配资源,支持小赵扩大生物固沙带的种植范围。

    陈山河可以大胆启用更优但造价稍高的防渗材料。

    一些因资金限制而一度犹豫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远程监控网络得以顺利部署。

    

第3174章 团结一心-->>(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