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73章 军垦城不会缺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没有动员,没有组织,朴实的村民们自发行动了起来。

    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把自家舍不得吃的白面、羊肉干、馕饼都拿了出来。可是,道路不通,怎么送过去呢?

    几位熟悉地形的年轻牧民站了出来,他们牵出自家最强壮的路驼,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驼队。

    村民们把汇集起来的粮食、装满水的水囊,牢牢地捆在骆驼背上。

    风沙依旧猛烈,能见度不足十米。牧民们凭着对地形的绝对熟悉,牵着骆驼,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风沙中艰难前行。十几公里的路,他们走了大半天。

    当这支满身沙土的驼队,如同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工地营地时,马建国和工人们都惊呆了。

    看着从骆驼背上卸下的,还带着村民体温的粮食和清水,许多硬汉子的眼眶都湿润了。

    艾山大叔代表乡亲们,把东西交到马建国手里,朴实地说:

    “马队长,东西不多,是大家的一点心意。你们吃饱了,才有力气给我们引来‘幸福水’!”

    那天晚上,工地的临时厨房里,用村民们送来的面粉,做成了一锅锅热腾腾的面条。

    这面条,汇聚了阿瓦提乡家家户户的心意,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百家面”。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这碗意义非凡的面条,感觉格外香甜,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马建国端着碗,对全体工人说:“同志们,看到没有?这不仅仅是一碗面!这是乡亲们的期盼和信任!我们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把这条渠修好,把水给他们送过去!”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这碗在风沙戈壁中传递的“百家面”,浓缩了兵地之间、民族之间最质朴、最深厚的情谊,成为了“清泉计划”中最温暖、最动人的记忆之一。

    它让所有建设者更加坚信,他们流淌的汗水,终将化作甘泉,滋润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渴望幸福的心田。

    工程的脉搏,与民心的跳动,在这一刻,同频共振。

    “北疆清泉计划”的浩大工程,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各方力量。

    作为兵团精神的发源地和人才摇篮,军垦城自然不会缺席。

    这座矗立在戈壁上的新城,虽然远在数百公里之外,但其对工程的关注与支持,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相连。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王丽娜领导的战士新能源公司。

    在解决了勘察队的野外用电难题后,叶风看到了更大的需求。

    她主动联系指挥部,提出无偿援建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专门为沿线那些尚未通电、或者电网脆弱的施工营地和未来泵站提供清洁能源。

    “清泉计划需要动力,动力离不开电力。我们军垦城的企业,不能只站在旁边鼓掌。”

    王丽娜在公司的决策会上这样说。很快,一支由战士能源公司精干技术人员组成的“光明小队”开赴工地。

    他们带着高效光伏板和储能设备,如同当年的军垦战士安营扎寨,在一个个节点上,将阳光转化为驱动水泵和照亮夜晚的动能。

    他们的到来,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传递着军垦城与工程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号。

    一天,一辆老旧的“东方红”拖拉机,被小心翼翼地装上重型卡车,从军垦城农机站出发,运往戈壁段工地。

    随车同行的,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军垦城第一代农机手,退休多年的李大爷。

    这辆编号“07”的“东方红”拖拉机,是当年垦荒时的功勋机械,虽然早已被更先进的设备取代。

    但李大爷一直精心保养,视若珍宝。当他从在工地工作的儿子那里听说,有一段松软沙地,大型机械容易陷车,影响材料运输时,他坐不住了。

    “我那老伙计,履带宽,底盘重,专门治这种软沙子!”

    李大爷找到农机站领导,坚决要求把他的“铁牛”送到前线去。“它退休了,但它的力气还没退休!让它再去发挥发挥余热!”

    “铁牛07”到达工地后,果然不负众望。在其它轮式车辆望而却步的沙地区域,它吭哧吭哧地牵引着拖车,稳稳地将水泥、砂石运送到指定地点,成了工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李大爷也没闲

第3173章 军垦城不会缺席-->>(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