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阿迪力等几个年轻人掌握最基本的故障识别和部件更换技能。
慢慢地,阿迪力发现,这个“铁疙瘩”并非一无是处。
在需要精准控水、节约用水的关键生长期,系统做得比人更好。
而他的一些成功“干预”被系统采纳后,也让他颇有成就感。
他开始主动研究起说明书,甚至还提出了几个优化界面显示的小建议。
技术与人,从对抗走向了协作。这场“叛乱”平息的过程,让李哲真正明白,最高明的技术,不是彰显自身的强大,而是赋能于使用它的人,尊重并融入当地的智慧。
在环境最恶劣的戈壁荒漠标段,施工条件极其艰苦。
这里远离人烟,缺水少电,风沙是常客。负责该段施工的,是兵团建工师的一支王牌队伍,项目经理是一位有着二十年党龄的老兵,名叫马建国。
戈壁滩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就能让施工停滞数天,刚挖好的管沟一夜之间就被流沙填平。
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极限。
马建国深知,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光靠物质保障和纪律约束还不够,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
于是,在简陋的工棚里,一个流动党支部成立了。马建国任支部书记。
党支部的活动很简单,却很扎实。每天工前,利用简短的时间强调安全,鼓舞士气。
每晚,组织党员和技术骨干开会,总结当天问题,部署第二天任务。
每周,进行一次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或者讲述兵团老一辈“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奋斗故事。
一天夜里,狂风卷着沙石猛烈拍打着工棚,仿佛要将整个营地吞噬。
几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技术员躲在被子里,听着外面鬼哭狼嚎般的风声,心里充满了恐惧和动摇。
马建国披着满是沙土的大衣,打着手电,一个个工棚巡视过来。
他走到年轻技术员的铺位前,坐下,掏出怀里一个用油布包着的小本子。
“怕了?”马建国笑着问,声音在风声中依然沉稳。
年轻人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马建国打开本子,那是一本已经泛黄的日记手抄本,是他父亲,一位老军垦战士留下的。
他念了一段:“今日开荒,又遇大风,帐篷被掀翻,锅碗瓢盆吹走大半。同志们手挽着手,在风沙里唱了一天歌,硬是没让开出来的地被沙埋掉……想想牺牲的战友,我们这点苦,算什么?”
合上本子,马建国看着年轻人:
“孩子们,我们现在条件比父辈们好多了,至少有个坚固的工棚。咱们现在修的这条渠,将来能养活多少地,造福多少人?”
“想想这个,眼前这点风沙,是不是就不那么可怕了?”
他没有讲太多大道理,只是分享着父辈的故事,传递着一种信念。
渐渐地,年轻人们的心安定下来。第二天风势稍减,大家立刻投入清沙工作,没有人抱怨。
党支部还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一次,关键的输水管道在焊接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在风沙环境下焊缝合格率始终上不去。
党员技术攻关小组主动请缨,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了一套防风沙焊接工艺,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
在这个风沙弥漫的工地上,那面插在最高处的党旗,虽然时常被风沙遮盖,但每一次被重新擦拭干净后,都显得更加鲜红。
它不仅仅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象征——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信仰和精神的灯塔永不熄灭,组织的力量能将散沙凝聚成磐石。
当工程的第一个春天来临,天山积雪开始融化,真正的考验也随之而至——融雪性洪水。
陈山河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持续的高温导致冰雪加速消融,多条河流水位暴涨,汹涌的洪水裹挟着泥沙、枯木,奔腾而下,对正在施工的河道工程、导流渠、围堰构成了严重威胁。
位于天山脚下的一个关键枢纽工地告急!临时导流渠容量不足,洪水开始漫灌,冲击着主体工程的基础基坑。
如果基坑被淹,不仅前期浇筑的混凝土会报废,还可能引发塌方,后果不堪设想。
险情就是命令!陈山河、古丽米热立刻赶赴一线。
马建国所在的兵团施工队就近支援,连同当地调集的民兵应急分队
第3172章 群策群力-->>(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