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其中西部人口为1.8亿,当抗战爆发后大后方一下子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就是这种情况下,当时国民政fu仅有的财政力量,不仅没有中断教育,反而又有所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的教育能够传承下去。抗战过程中,中小学生的总人数不但没有因为战争而较少,反而也有所增要达成这个成就,即使在何俊才这个开了“金手指”的人眼中也是很难的任务。
据《大公报》在“还都”后收集的材料显示:抗战期间,由中学到大学毕业,完全依赖国家贷金或公费的学生,共达128000余人。..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教员增加了3623人,学生增加了41575人。中小学教育也全部免费,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后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这几乎全部是国民政fu完成的,不包括空军主持的那一部分。抗战这七年之中,教育经费在国民政fu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fu财政支出的第二位。当看到这一段之后,何俊才默默地跟后世某朝地情况进行了对比,更是对朱家骅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而且不光光是这样,教育的水平也在提升。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国民政fu也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教育部于1938年特地拨经费给国立大学,令其恢复因战争而停办的研究所,恢复招收研究生,并酌情增设新的研究所。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即使是驻华参赞、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也对此评价很高,他说:“这七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30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
为了更好地在战后重建祖国,抗战期间国民政fu还选拔了1566名的自费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各国。何俊才从名单上看到了很多后世的著名人物,比如“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黄纬禄、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彭桓武、屠守锷、郭永怀,也包括杨振宁。后来国民政fu还为那些家乡沦陷,断绝了经济来源的在国外的留学生提供生活补贴,累计支出达数十万美元,这在何俊才眼中虽然算不上许多,但是要看到国民政fu那紧巴巴的收入报告后,就会体会到其中的无私与博大了。
甚至在最新的起草的宪法中,教育部的代表要求明确在一个国家的宪法中将“教育立国”的方针予以明确,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议员热烈的响应。草案中这样写到:“教育科学文化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15%;在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25%;在市县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35%。”。如果没有意外,这个草案将在本月底进行表决。(这个宪法现在实实在在在某个地区执行着。)
基于这个原因,何俊才当然对朱家骅等教育界
第三百八十七章 百年大计-->>(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