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两百五十二章 矛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其后的台儿庄会战中,汤恩伯的部队更是功不可没。1941年2月豫南会战中,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跟日军大战于舞阳,日军再度惨遭重击,所以华北日军对汤恩伯衔恨至深,以汤恩伯部为天字第一号大敌。

    不过为了在河南维持一支重兵。汤恩伯在1940年兼任鲁、苏、豫、皖四省战区的行政长官后,开始疯狂地收刮起河南的民脂民膏来。从1940年开始,豫南陆续遭到了大灾,汤恩伯不仅没有振灾,反而在河南征收起著名的“汤粮”来。汤恩伯部一度展至四个集团军,含大量游杂部队共30万官兵,大半靠河南一省支持。河南的老百姓甚至将其并列为四害之一,名为“水、旱、蝗、汤”。

    今年夏天,河南再度遭到旱灾。这一次的天灾来的气势汹汹,土地都被晒得裂开了大口子,农作物更是颗粒无收。大批的难民逃离家园。《大公报》河南战地记者张高峰的记录文章是这样的陇海路上河南灾民成千成万逃亡陕西……火车载着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样,沿途遗弃子女者日有所闻,失足毙命,更为常事……”。

    到了昔日繁华的洛阳街头,到处都是“苍老而无生气的乞丐”,“他们伸出来的手,尽是一根根的血管;你再看他们全身,会误以为是一张生理骨干挂图”,这些苍老的乞丐“一个个迈着踉跄步子,叫不应,哭无泪,无声无响的饿毙街头”。

    离开洛阳继续南行,“一路上的村庄,十室九空了”,饿狗畏缩着尾巴,“在村口绕来绕去找不到食物……吃起了主人的饿殍”。

    在叶县,当地老百姓吃的是花生皮、榆树皮、一种毒性很强的野草“霉花”、甚至是干柴……所有人的脸都是浮肿的,鼻孔与眼角黑,手脚麻痛。物价已经涨到不可理喻的程度,许多人被迫卖掉的年轻妻子或女儿去做娼ji,而卖一口人,还换不回四斗粮食……

    而在这种情况下,汤恩伯居然还没有忘记征收他的“汤粮”。这篇名为《饥饿的河南》的6000字的文章以及来自河南灾区的一张张照片让在大后方享受短暂和平时光的民众感到一阵阵揪心,而对国民政府的不作为和国民**军的种种恶心行经感到非常震怒。次日,大公报社长王芸生亲自撰写社评《看重庆,念中原》,将矛头直指当政者。他将逼灾民纳粮的官员比作“石壕吏”,更提出质问:中央宣称的赈灾款项为何迟迟未能到位?政府既然可以“无条件征一切物资来分配分售”,为何不征既得利益集团资产用于救灾,却对灾民敲骨吸髓“照纳国课”?王芸生还引援了一条政府喉舌中央社自河南的消息:“豫省三十一年度之征实征购,虽在灾情严重下,进行亦颇顺利……征购情形极为良好,各地人民均罄其所有,贡献国家。”对这冠冕堂皇的欺世之言,王芸生评论到:“罄

第两百五十二章 矛盾-->>(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