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七章 人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还秘密的跟梅贻琦要了一些教授和学生,去充实正在进行的“盘古”计划,光依靠海外留学回来的人可不行,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自己的人才。当然这件事情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教授会的几名相关专业的教授知道这个计划的大概。

    虽然现在抽调这些人有点杀鸡取卵的意味,但是何俊才明白自己再也等不了了,二战是中国腾飞的最好机会,要是错过了这个时候,一切都晚了。所以他说服了梅贻琦配合他的计划。

    相比其科技人才,空军技术人员,特别是飞行员的培养难度反而较小了。中央航校在沈德變的呵护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人员培养模式。各地的业余航空俱乐部也开始利用老旧的飞机培养飞行兴趣的人员,源源不断为航校输送后备人才。

    在告别了独腿英雄徐焕升后,何俊才马不停蹄地来到航校的办公室。他是来讨论沈德變的新计划的。在新的计划中,训练部将在成都和兰州这两个地势稍微平整的地方建立两个新的航空学校。中央航校将改名为昆明航校,主要培养战斗机飞行员;成都航校将着重培养攻击机、侦察机飞行员;兰州航校将着重培养运输机和轰炸机飞行员。中国空军已经进入平衡发展的时期,通过3大航校的并立,再加上各地还在蓬勃发展的业余航空俱乐部,空军就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了。

    何俊才仔细地看了沈德變计划书,并一条一条地跟他商量起细节来。现在战事已经不那么紧张,除了日常飞行的训练外,飞行员还需要学习很多科技、文化、哲学的知识。沈德變并不理解,不过何俊才知道,这些飞行员以后不仅是战斗人员,还是整个中国向现代化变革的火种,所以他需要不遗余力的支持。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因为一个思想上匮乏、教育上缺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说到教育,何俊才要求沈德變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空军少年学校上。并且建议他不再兼任昆明航校的校长。虽然现在空军少年学校还在持续花钱,没有任何人才的输出,跟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关系也很紧张,但是从后世来的何俊才知道,一旦教育被教育部垄断有多么可怕。一个让国家复兴的机会,居然成了一些政府官员赚钱和权利寻租的手段。现在有空军少年学校了,何俊才希望后世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不让教育变成中国家庭的沉重包袱。况且空军少年学校还注重了技术专业上的教育。等到6年的学习期结束,这些少年学生就可以进入更好等级的学校学习,或者进入空军的各个工厂充当技术工人。何俊才真是很期待等到空军用上自己培养的人才的那一天。到那时候,中国空军才是真正的进入了自我的良性循环,再也不需要他这个外力的支持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人才

    注册会员,享受无弹窗阅读环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