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得以逃脱。但是当时的情况竟然危及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重耳在翻墙过程中,竟然被寺人披斩断了一只袖子!
重耳的卫队终于赶到他的身边,蒲城人也聚集起来形成一道人墙,把交战双方隔离开来,重耳一行人这才得以逃离险地。
这一年重耳只有十七岁。《史记》称“重耳四十二岁出逃”,则不知道依据在哪。据杨伯峻先生考证,重耳流亡时绝不可能四十二岁。
原因如下:重耳是申生与伯姬的弟弟,而申生的母亲姜氏最早是晋武公的妾,那么献公应当是在武公去世后才有了申生。申生于献公二十二年自杀,自杀时应当在二十岁左右,那么重耳应当小于二十岁,而《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有重耳“生十七年,有士五人”的话语。为什么强调十七这个数字?大概就是指他流亡时只有十七岁;再有,伯姬于重耳逃亡的前一年嫁给秦穆公,如果重耳当时四十二岁,那么秦穆公岂不是给自己娶了个老娘?至于《史记》记载的四十二岁,应当是晋文公称霸时的年龄。
重耳与追随者们就逃向何方展开了一场讨论;重耳特别仰慕齐、楚两国,想要到其中一个国家去,但是狐偃说:“齐楚都是大国,而且路途遥远。大国人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目中
第一百六十一章 骊姬之乱(四)-->>(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