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1章 就要飞【恢复更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看香港的人和物!

    透过车窗,杨洋贪婪的看着一切,认真而又满足。

    我们富裕,我们繁华,这个时代想不起曾经消失过的一切。

    我们富裕,我们繁华,我们却失去了停下欣赏脚边的景色。

    ……

    1985年的4月份,香港新闻署曾做过一份读者调查。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明报》发行量居香港第三位。也就是说在全香港459.4万人口中,《明报》读者达到了42.3万人,占全港总人数的9%,最殊为难得的是这9%的人群大多都是香港的知识分子以及中产阶级。由此可见《明报》在香港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

    《香港往事》一经发表,就像是一枚深水炸弹顿时在香港这块安静的湖水中掀起了阵阵涟漪。

    一直以来,人们一说起香港,第一印象就是香港是世界经济贸易在东方的一个中心,可是很少有人认可香港的文化价值。很多人说香港是文化的荒漠,或者说香港的文化是“劣质文化”。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香港的本土文化生产大部分都是迎合消闲、娱乐的目的,是通俗文化、流行文化,根本无法沉淀出真正的明珠。

    这却是因为香港开埠不过百年,本身没有属于自身的深厚传统。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香港和大陆的关系中断,以及西方文化的侵袭,香港文化本可以东西并蓄,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可是到了七八十年代,这种多元化的文化尚未成型便遇到了消费性文化和工业化文化的冲击,直接夭折。自此香港文化仅剩下的只有通俗文化。

    这一点,从各种报刊杂志上就能够清晰的看到。

    当长篇大论的文章难以迎合生活节奏急促的香港人时,短小的专栏就成为了香港文学的主流形式。

    专栏作家们在自己的专栏里嬉笑怒骂,畅所欲言。他们的文字或许有尖刻和锋利,但更多的却是港台市民般的油滑和卖弄,尽管油腔滑调同启迪人生的大智慧并不一定水火不容,可是底子终归不是煌煌正道。

    而戈文的这篇《香港往事》却宛若一股清泉突然间出现,让人耳目一新。

    他的文字质朴却情感激烈,写的又是疏为人知的香港历史,深深的击中香港读者的心灵。也让一众自诩从事文学创作的香港通俗作家们大为惊叹。

    亦舒便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明报》副刊的一位专栏作家,

第351章 就要飞【恢复更新】-->>(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